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毋论掌声或冷箭,“东方善意”助力全球抗疫

2020-05-25 18:26:15来源:中国新闻网

(两会·世界观)毋论掌声或冷箭,“东方善意”助力全球抗疫

中新社北京5月25日电 题:毋论掌声或冷箭,“东方善意”助力全球抗疫

作者 黄钰钦

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蔓延,作为最早经受疫情冲击并率先控制住疫情的国家,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抗疫合作,不断向国际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此过程中,中国收获到善意的掌声,也遭遇到蓄意的攻击。

“中国不是救世主,但我们愿做及时雨。”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期间的表态,向外界释放出,毋论掌声或冷箭,中国将继续助力全球抗疫的“东方善意”。通过中国参与国际抗疫的“成绩单”和“计划书”,海内外或将更加了解、理解中国,消弭误解的杂音。

数据显示,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向将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紧急援助;为170多个国家举办了卫生专家专题视频会议,分享成熟的诊疗经验和防控方案;向24个有紧急需求的国家派遣了26支医疗专家组,面对面开展交流和指导。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足马力为全球生产紧缺的医疗物资和设备,仅口罩和防护服就分别向世界出口了568亿只和2.5亿件。

从短期看,中国援助的物资为部分受疫情影响的国家解决了燃眉之急;从长期看,中国及时分享的有效防控经验更有利于未来国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然而,针对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抗疫援助,个别政治势力却对中国意图作出负面解读,所谓“以疫谋利”“口罩外交”等抹黑言论不时扰乱国际舆论场。

“我们光明磊落,坦然处之。”对此,王毅明确给出中国态度,“因为,中国所做的事情,从来不谋求任何地缘政治目标,从来没有任何经济利益的盘算,也从来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中国助力国际抗疫合作并非追求掌声,更不会因为冷箭而停止。”中国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认为,无论国际舆论场上的杂音出自有意的抹黑还是无意的误解,中国在延续善意的同时都应对外及时阐明立场。

有分析指出,中国积极协助国际社会抗击疫情的原因,既是源于投桃报李的传统文化,也是人道主义精神使然;既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也是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客观要求。

正如王毅所言,“我们的初衷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多地挽救无辜的生命;我们的信念始终如一,就是一个国家控制住疫情并不是疫情的终结,各国共同战胜了疫情才是真正的胜利。”

在中国帮助的国家之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成为重要关键。目前,中方已经向非洲五个次区域及周边国家派遣抗疫医疗专家组。遍布非洲45个国家的中国医疗队迄今已开展抗疫培训近400场,为当地数万名医护人员提供指导。近期,中国还宣布将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

对此,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表示,发展中国家在应对疫情中公共资源相对有限,对外界援助的需求更加强烈。“特别是对非洲欠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既契合相关国家的实际需求,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同舟共济的践行。”

毫无疑问,疫情给予国际社会深刻启示,让世人更加清楚认识到彼此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对于未来在建立全球公共卫生体系中,中方将如何更好发挥大国作用,透过时下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可以发现,中国的“计划书”已愈发清晰。

王毅在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指出,中国将与更多国家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防控疫情国际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卫生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为筑牢全球抗疫防线贡献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中方的理念已经见诸于实际行动之中。当前,中国与东盟正推动建立地区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和防疫物资储备中心,中日韩三国联合抗疫为全球抗疫树立了样板,金砖国家正将公共卫生领域合作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赵梅指出,中国的“计划书”对于构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从疫苗研制到机制建设,正在不断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助力全球抗疫。(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