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5月12日,四川凉山“悬崖村”——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迎来历史时刻:当日起至5月14日,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陆续搬迁至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后,经双向选择,青壮年可自愿留在“悬崖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
小蒋随想:2016年5月,媒体报道了“悬崖村”的故事。该村位于悬崖之上,通向外界的“悬崖路”落差数百米,要攀爬藤梯进出,尤其是村里的娃娃们背着书包爬藤梯上下学的惊险画面,让人揪心不已。引发社会关注后,当年11月,一架钢制新梯代替了老藤梯。村里还接通了通讯信号,孩子们住进寄宿学校,部分村民靠卖土特产增收……
上述变化固然是积极的,但村民进出依然要爬悬崖,高危并未改变,出行依然困难。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一步改变“悬崖村”的贫困状况,面临各种困难。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一村一策,甚至一户一策,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悬崖村”原生环境不宜居,各种设施严重不足,要在原地扶持,不仅投入巨大,而且效果可能事倍功半。实践证明,整体易地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战术”。将村民迁至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生活改善立竿见影,发展前景也更开阔。当然,这需要地方政府下决心投入,离不开扶贫干部细致工作,有赖于村民积极配合。
为实现“悬崖村”整体易地搬迁,当地规划、建设、协调、安置所克服的困难不难想象。安置房人均25平方米,配备基本家具,据悉每户交款1万元封顶,搬迁村民由衷地露出笑脸。还有村民专门到山脚下的河中洗澡,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与故土告别。“我要干干净净地搬新家”,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憧憬。
“悬崖村”搬迁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搬得出,稳得住”才是易地搬迁成功的关键,扶贫的根本是“授人以渔”、培养“造血能力”。所以,村民未来的生活与发展,还需要扶贫工作者持续关注,努力扶上马送一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悬崖村”不宜居不意味着不能利用,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基础上,开发旅游项目不失为好点子。利用“网红”效应,结合社会投入,游客可能慕名而来,一并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经双向选择,村里的青壮年可自愿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给村民提供了建设家乡、本乡就业、实现脱贫的机会。换一种思维和模式,顽石可能成为璞玉。
脱贫攻坚到了收官之年,“悬崖村”搬迁是攻坚克难的一个缩影。对各地扶贫工作者而言,想方设法,扎实工作,竭力推进,才能为决战贡献坚决力量,为决胜加添胜利砝码。
作者:蒋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