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疫”线“90后”: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2020-05-03 18:25:33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从被保护的孩子到抗疫的“战士” “疫”线“90后”: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从被保护的孩子到抗疫的“战士”,疫情暴发以来,“90后”主动挑起重任,成为冲在医疗一线、严守国门一线、下沉社区一线的中坚力量。“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青年们正在用奋斗擦亮青春的底色。

方舱里的“女战士”

新年伊始,时秋身披白纱,走入了婚礼礼堂;30余天后,她已身处武汉江岸方舱医院,穿起防护服,成为一名坚守在“红区”的白衣战士。

今年即将满30岁的时秋是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毅然放弃休假、写下请战书,决心加入支援湖北的战“疫”队伍。

2月9日,天津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正式集结。时秋剪短为婚礼蓄起的长发,收好行囊,与队员们一同踏上了驰援湖北的征程。

2月14日晚上,经过反复培训的时秋穿上防护服,走进了武汉江岸方舱医院的“红区”。

“最初心里难免忐忑,但进入病区后,忙碌的工作很快就冲淡了我的紧张与不安。”时秋说。

两层防护服、两层口罩、三层橡胶手套……被厚重的防护设备包裹的时秋,常常汗流浃背、闷得喘不过气来,护目镜上的雾气更是使视线范围都受到影响。

询问病史、观察病情、查房开药、记录医疗档案,这些方舱医院的“日常”,总是将时秋的工作时间填得满满当当。除了随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对部分患者进行化验复查外,时秋还会帮助焦虑的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每六小时一次换班,进出“红区”的流程无比烦琐。“从出发到回到酒店,常常要花8个小时,这期间我都忍着不进食、不喝水。”她说。

武汉江岸方舱医院内共设有两层病区。在两层间往返看似轻松,但由于身着防护服,走起这段路来要消耗大量体力。为了照顾年长的医疗队队员,时秋主动承担起了“跑腿”的任务,在医生为患者进行诊断后,她在两层间穿梭递送医嘱单,确保任务的顺利执行。

“在方舱医院工作时,党员们总是冲在前面,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在疫情的考验与历练下,时秋在武汉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返回天津进行短暂休整后,时秋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只要有需要,我就会继续去战斗。”时秋说。

海防线的“护航官”

90年出生的马海鲲,名字里有个“海”字,生活也一直与海紧密相连。虽然年纪尚轻,但在海事战线上,他却已是一名工作9年、经验丰富的“老将”。

平时,作为南疆海事局散矿海巡执法大队的一名执法人员,马海鲲需要对船舶进行现场监督检查、为船员宣讲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船舶安全与海洋清洁。这位年轻小伙不仅在工作中眼明心细,更是船员与港航企业的“贴心人”,经常往来的船员总是亲切地称他为“小马哥”。

疫情暴发后,马海鲲主动“请战”,成为防疫一线的船舶“护航官”,并第一时间加入了南疆海事局的党员突击队。

疫情期间暂不登轮检查,马海鲲就每天清晨开始工作,通过电话和视频连线辖区内各艘船舶,了解船舶运行信息、“云上”考察防疫情况,确保航行作业安全。信息汇总后,他还要和同事驱车前往辖区内的码头与港航企业,督促落实疫情防控工作、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旭日初升到夕阳西下,马海鲲每天都闲不下来,有时直到深夜仍在工作。“有些船只晚上靠泊,只要接到电话,我就立刻进入工作状态。”马海鲲说。

3月以来,海外疫情形势严峻,作为外防输入的海上“第一道防线”,马海鲲与众多“海上卫士”一同肩负起了防疫重任。

“‘金峰’轮的轮机长有发热状况,同船三名船员有肌肉酸痛症状!”3月30日,马海鲲突然接到一艘货轮异常情况的报告。

天津港是国内外货品进出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如果靠泊的货轮上出现疫情,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绝对大意不得。

虽然心中紧张,但马海鲲立刻同船舶取得联系,全面详细地询问各项信息,并冷静地向局指挥中心报告。在多部门的联动协作下,货轮停靠在了天津港南疆港区的码头上,马海鲲前往码头,反复确认人员隔离措施、检查码头的防疫情况,焦急等待着发热船员的核酸检测结果。

30日晚上,发热船员均排除患新冠肺炎的可能,马海鲲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三个月以来,马海鲲经历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时刻,在筑起严密海上防线的同时,也成为海事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作为一名‘90后’,我为自己能成为抗疫战线上的一员、守护人民安全而感到自豪。”他说。

社区里的“领头雁”

在天津市河东区东新街道松风东里社区,张平是个“红人”。

这位高个子的年轻人只要在社区里走过,总会有不少老人隔着老远大声与他打招呼。居民介绍说,这位今年才29岁的社区党委书记,是个“大嗓门”和“热心肠”。

别看现在的张平嗓门大,可两年前初到社区工作时,他还是个温言细语的腼腆男孩。来社区前,张平在共青团河东区委员会从事青年工作。而现在他所在的松风东里社区,却是个出了名的老旧小区,老年人和困难群体多,社区的“岁数”比张平还要大,迥异的工作风格和不少琐碎的难题曾让他很“头疼”。

“大多数居民都是我爷爷奶奶辈的老人了,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觉得我是个‘毛头小伙’,最初对我来社区工作并不看好。”张平回忆道。

为了解决社区面临的实际困难,满足居民的生活与精神需求,张平组建社区兴趣团队、开设公益讲堂,为党员上门送贺卡、为老人发放紧急联系“黄手环”……和居民“拉家常”越来越多,工作开展也越来越顺。随着张平与居民间的距离逐渐拉近,不少社区群众受到感染和带动,从活动参与者“变身”为志愿服务者。

疫情期间,这支由张平带领的居民志愿者团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卡口巡逻、楼门消杀、排查登记……张平将社区居民与干部们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激发了基层联防联控的动能。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一道‘防火墙’,社区小阵地守得好,疫情防控整体大局面才能稳得住。”张平深深感受到肩上的责任。

作为社区防控队伍的“领头雁”,张平一直冲在基层疫情防控的最前线。社区只有11位工作人员,却要对接摸排6000余名居民,大年初二赶回天津后,张平立即投身到工作中,顶着寒风带领社工动员群众、排查网格、落实管控、宣讲政策。

为了保障困难居民、独居老人在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张平挨户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为他们送去防疫物资。此外,张平带领社区同志扎实做好河东、东丽交界“插花地”的困难户问询服务工作,确保为民服务不落一户、不少一人,筑牢社区周边的防疫战线。

疫情期间,为了实施小区封闭式管理,张平与同事一起封闭了社区13个出入口,自己手拿钳子加固围栏铁丝,一天下来,手上多出好几道伤口;站岗到凌晨,实在撑不住的时候他就到车里去睡一两个小时,之后再继续回到工作岗位……

张平说,两年的基层工作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接地气”。“群众就是我们青年的大课堂。如果没有到社区来锻炼,可能我对待很多民生问题还是浮在表面上,但真正到了基层、脚下沾满泥土,我才在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成长。”

“虽然在很多长辈的眼里,‘90后’还是孩子,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能够经历风雨、独当一面。”张平说。

疫情吹响了号角,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张张未脱稚气的面庞汇聚成抗疫的青春图谱,青年“战士”们正擎起旗帜,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在战“疫”中挥洒汗水、闪耀光芒。(记者刘惟真、白佳丽、尹思源)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