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人与社会关系的“分隔”与“重塑”
中新社北京4月30日电 题:疫情之下,人与社会关系的“分隔”与“重塑”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若非新冠肺炎疫情,口罩,似乎从来不是中国人日常的必需品。
近三个月来,从隆冬时节到春暖花开,尽管中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但每个人外出佩戴口罩,不仅仅是钟南山等专家给出的建议,亦是全民在病毒面前逐渐形成的自我共识。
一枚口罩,对于不少女性而言,买不买口红,选择不再“艰难”;对于戴眼镜人士而言,口罩内呼出的雾气时常遮挡视线,特别于驾车过程中,令人揪心;对于敏感皮肤者而言,口罩让面部过敏、红肿,令人苦恼不堪……
一枚口罩半遮面,让人们在“非常态”的环境中适应了通过眼神辨识喜怒哀乐,习惯了在“语焉不详”的话语中认真倾听,人与人保持“一米以上”的对话距离,抱拳取代握手,成了重要的交际礼仪标识。
其实,疫情面前,口罩仅仅是种直观的改变,在一个病毒欲占“C位”的2020年,人们的生活形态业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甚至令社会的发展轨道不得不辗转腾挪,开辟新的“航线”。
比如,国家因这场疫情,需前瞻布局和战略谋划,破题“危”中寻“机”,加速推动多个领域改革。企业因为这场疫情,迅速拓宽发展思路。这个春天,不少本土汽车企业率先“跨界”,选择生产口罩。
此外,还有诸多新兴产业在疫情下得以迅速成长,比如远程医疗。多年来,远程医疗某种程度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如今,由于病毒传播力强,使得远程医疗服务的流行程度急剧上升。无论是传统媒体抑或社交媒体,有关远程医疗的广告在今天如雨后春笋,为足不出户的患者提供治疗方案……
疫情面前,因时因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挖掘未开发的潜能,成为新时期人与社会不得不接受的新课题,因疫情倒逼所趋,亦为长远发展所需。
正如《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言,各国政府在未来几周内作出的决定,可能会在未来数年内改变世界。它们不仅将影响我们的医疗保健系统,还将影响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许多短期的紧急措施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些紧急措施的性质,加快了历史进程。
如果说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社会的形态在面对疫情不得不“转轨”时,而作为个体,如何习惯“后疫情时期”生活,则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比如,要克服希望病毒尽快剿灭的焦躁心理,克制希望无拘无束生活的放松情绪……从现在开始调整生活态度、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使之适应“后疫情时期”的生活,是现实所迫,亦是新生活在“二次开启”。
若将这种克制、调适、转变的心态放置在“疫情可能长时间伴随人类生活”的背景下,懂得自制与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在疫情笼罩下,许多人自我约束,减少聚集和集体活动,自觉居家隔离,从不适应到逐渐习惯再到成自然,这是自制的力量。
当然,因为病毒,让人与社会出现物理“分隔”后,亦在某些方面得到了“重塑”。
比如,人们开始重新欣赏户外活动和生活中其他简单的乐趣,在空旷区域“放风”,大自然释放的气息与花草的芬芳,让人们珍重自由的价值。
比如,在微博中,有关“疫情期间家庭亲情回归”的话题不断冲上热搜,或许表达出人们在一个密闭空间内对“家”的再次理解。
农耕时代,人们安土重迁,一家子几乎固守一地生活,家,不仅是亲情纽带,更是精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进入工业时代,人们到处奔波,家被迫分割,空巢家庭是其代表,家文化也因时空分割而出现某种伤痕。
今天,在重新审视家的价值时,很多人突然发现,个人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和他人息息相关、命运与共。亲情,其实从未改变。(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