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工信部发文完善废旧电池回收利用 专家建议可借用物联网

2019-10-12 15:30:52来源:新京报

近日,工信部接连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征求意见稿)》(简称“《指南》”)以及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修订征求意见稿)》(简称“《规范条件》修订稿”)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简称“《办法》修订稿”)。

其中,《指南》意见从回收方面给予更科学的指导;《规范条件》修订稿和《办法》修订稿则是在2016年的相关文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利用体系和标准。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以上政策和指南对动力蓄电池在回收、利用方面,都为过程跟踪、全程信息化溯源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更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意见。业内人士表示,实施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是推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重要措施。

回收:利用网点加强回收电池的跟踪

今年9月发布的《指南》对新能源车企和梯次利用等企业开展动力蓄电池回收做出了细致要求。其中,对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网点建设的主体进行了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生产及梯次利用等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管理要求建立回收服务网点。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明确了新能源车企以及梯次利用等企业,应依托回收服务网点加强对本地区废旧动力蓄电池的跟踪。而回收网点需要详细记录电池的来源、编码、种类、数量、去向及装配车辆的VIN码,保留3年备查。

《指南》对网点建设和布局也进行了具体明确,其中指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在本企业新能源汽车销售的行政区域(至少地级)内建立收集型回收服务网点。

而对于网点的场地也有进一步明确,比如,收集型回收服务网点的贮存场地面积应不低于15平方米,废旧动力蓄电池贮存量应不超过5 吨;集中贮存型回收服务网点的贮存面积应不低于100 平方米,废旧动力蓄电池贮存量应不超过40 吨。

此外,在加强日常运营方面,要求回收服务网点负责收集、分类、贮存及包装废旧动力蓄电池,不得擅自对收集的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安全检查外的拆解处理。废旧动力蓄电池应规范移交至综合利用企业进行梯次利用或再生利用。

利用:溯源管理更完善,实现可一查到底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新发布的《规范条件》修订稿和《办法》修订稿是在2016年相关文件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和完善。其中,最大的亮点则是体现了以科技和技术驱动,使得动力蓄电池利用更加完善。

在技术、装备和工艺内容部分,《规范条件》修订稿特别新增了一条——“应满足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有关要求,具备信息化溯源能力,如溯源信息系统及编码识别等辅助设施设备。”

而在产品质量和职业教育方面,《规范条件》修订稿对回收利用企业的要求也从2016版的“建立完整的可追溯体系”升级为“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管理体系”,包括且不限于废旧动力蓄电池来源、主要参数、拆解检测、综合利用、产品流向及废弃物处置措施等内容,从而有利于建立起更加完整和成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数据库。

节约资源、更环保也是《规范条件》修订稿的一大亮点。其中,《规范条件》修订稿首次对锂元素的回收率提出规范,指出其回收率不低于85%,并要求采用材料修复工艺的,材料回收率应不低于90%。

相比2016版,《规范条件》修订稿还专门对“气体”的处理做了更详细的要求,指出在综合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在常温常压下易燃易爆及排出有毒气体的残余物,必须进行预处理,使之稳定后贮存,否则按易燃易爆危险品贮存。

专家:建议用好物联网赋能废旧电池回收利用

从2009年1月,我国开始启动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的推广工程,截至2019年6月底,10年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44万辆。如今,首批新能源汽车也进入了置换期,新能源动力蓄电池也正在进入规模化退役期,预计2020年累计退役量将超过20万吨。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废旧电池处置不当,一方面会给社会带来环境影响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跟踪、溯源,都是为了加强新能源废旧动力蓄电池的管理。”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需要对从生产到使用再到退役,形成良好的管理闭环,采取“追根溯源”既是为了监管,也是为了电池梯次的利用,实现资源再循环。他表示,我国推行新能源废旧动力蓄电池的溯源管理,有利于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也便于相关政府部门掌握行业现状,完善和出台更多措施和办法。

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实验中心主任王永忠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政府部门对新能源废旧动力蓄电池加大追根溯源重视,很有必要。他认为,废旧动力蓄电池在回收利用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非法转手倒卖,由于此时电池已老化,健康程度不佳,如果出现充电过量或使用不当,则容易造成电池自燃等危险。

《指南》以及《规范条件》修订稿、《办法》修订稿对环保要求也更为严苛。贾新光告诉新京报记者,新能源电池的处置不当,会引发环境污染。比如,电池电解液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其中铅电池中含有硫酸,则会对土壤产生污染。现在新能源汽车多用锂电池,即使有分析称锂电池不含广受诟病的铅、镉等重金属,但锂电池含有镍、钴、锰等重金属,处理不当带来的污染不可忽视。《规范条件》修订稿中,不仅对镍、钴、锰元素回收比例有要求,还特别对锂元素的回收比例作了规定。对此,他表示,“电池中的元素要进行充分回收,这样既有利于减少污染,同时可实现资源最大化再利用,节约资源。”

此外,贾新光表示,无论是建立溯源体系,还是更加凸显环保,都可以充分借助5G技术,实现电池从生产到使用再到回收的物联网智能化,利用大数据做到各个环节可监管、信息可采集,更好地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

新京报记者 秦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