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歌。70年,弹指一挥间。 抚今追昔,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自信满怀。
半月谈持续推出30集理论宣讲微视频《理论达人讲解70年》, 力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示好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感天动地的辉煌成就、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请看 第6集 微视频
《车轮上的变迁:更高!更快!更舒适!》
车轮上的变迁:更高!更快!更舒适!
木轮车是千百年前我们先祖巧夺天工的发明,却一直传承到解放初期。嘎吱嘎吱作响的木轮车,推动着中国千百年缓慢的历史进展。
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是一穷二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到什么程度呢?那个时候已经问世一百多年的橡胶轮胎,但在我们国家还是很少有的,在农村里头,大眼一看,木轮车随处可见。而那个时候的道路也十分泥泞,柏油路面那只有几个大中城市才有,一般的小城市不存在的,能铺个青砖石板路,已经是很奢侈,大部分地区都是光秃秃的泥巴路,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然而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建设岁月。从50年代的工业基础的大力投入,到六七十年代的艰难探索,再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直至今天的“一带一路”,我们用了不到70年的时间,弥补了数百年的工业发展差距,我们的出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出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路桥建设不断拓展,铁路里程不断延伸。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通行的公路里程是8.08万公里,截至2018年末,已达到484.6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就有14.26万公里,稳居世界首位;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铁路通行里程仅约有2万公里,截至2018年,通行里程突破1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近3万公里,处于全球领先位置。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闲坐青藏铁路,漫看云卷云舒。 正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才奠定了我们出行越来越便捷的基础。
出行的交通工具不断升级。从50年代的木轮车,到60年代的橡胶轮胎畜力车,再到七八十年代的自行车,直到今天的私家车,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工具在不断的升级换代,出行的效率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出行体验也越来越舒适。
出行的目的内容不断丰富。或许是缓慢的生活节奏造就了平淡的岁月静好,在交通不便的时光里,习惯了鸿雁传书的人们更愿意固执的守望在出生成长的那片土地上。而随着交通的不断发达和更加便捷,人们开始愿意去那些有诗和梦想的地方学习去探索,更愿意到千里之外的城市去工作和生活。节假日的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的标配,那些幻想中海的浪漫,草原的辽阔,山川的豪情,都逐一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出行的便捷,不仅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层次,还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春运30亿人次的客流量,正是这个时代繁忙建设的见证。车轮上的新中国发展历程,是中国从古老的农业社会向后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缩影,它浓缩了我们追赶现代化的岁月,更延展了我们的生活。
往期链接:
第1集:中国电影 光影传承家国梦
第2集:月饼不再是“吃”那么简单
第3集: 从“赤脚医生”到“云端手术”
第4集: 从“老三样”到FREESTYLE
第5集: 你吃了吗? 你吃好了吗?
总策划: 严文斌
总监制: 叶俊东
副总监制: 王运才 丁玫王永前
执行策划: 孙爱东 钟昊熹
监制: 孙爱东 王新亚 许小丹
总导演: 史劲松
主讲人: 杰文津
统筹: 侯岩同
导演: 王福丽
文案: 赵跃
摄影指导: 王泽镇
摄像: 陈欢熊庆华 袁帅
灯光: 孙耀兵
剪辑制作: 王福丽 马康宁韦含笑 张初
栏目包装: 王德鹿 毛杰 陈宏陈闻驷
新媒体推广: 盖艺腾 马小茏
项目运营: 王小丹 张初
美术设计: 朱珊珊 康迪
半月谈新媒体中心制作
半月谈杂志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