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8月21日电 题:“供水线”成了“发展线”——江苏扬州生态立市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新华社记者蒋芳、邱冰清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豚保护协会指导老师陈粲近来心情不错,过去难得一见的江豚近来“曝光量”明显增加。“我从事江豚保护工作有四五年了,今年惊喜不断:先是在三江营考察中发现了母子豚,上个月还有人拍到十几头江豚游弋的画面。”
作为长江里的“旗舰物种”,江豚数量的多寡直接反映长江水质情况。其濒危态势的扭转,与包括三江营在内的长江扬州段生态环境好转密不可分。
位于江苏扬州的江都水利枢纽站,一块刻有“源头”字样的石碑静静矗立。每年,有150亿立方米左右的长江水从这里输出,润苏北、济齐鲁,最终送至千里之外的华北地区。作为连接淮河与长江两大生态系统的节点城市,扬州生态保护的力度影响深远。
2013年以来,扬州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规划建设了1800平方公里的生态走廊,将沿江岸线的82.4%划为岸线保护区和控制利用区;把沿江纵深一公里范围内3.86万亩土地列入限制和禁止建设区;推动沿江化工产业退后一公里,关停化工企业263家;将唯一的化工园区产业规划面积从22.6平方公里压减至9.3平方公里……实现了水源地生态保护从“一条线”到涵养“一大片”。
治水的办法在“岸上”。在距离供水线尚有一段距离的高邮市,650平方公里都被纳入了保护范围,实行高标准生态涵养,涉及80%的乡镇(园区)。同时,该市通过“十百千万”工程,建设10个生态中心、111个公园、整治3000多条河道沟渠等,切实维护南水北调输水廊道生态环境。
近期的监测结果显示,淮河经扬州高邮湖、邵伯湖汇入长江,出湖口水质好于入湖口;长江水通过夹江、芒稻河逐级北送,下游水质比上游水质好。这标志着扬州作为水源地的供水和净化能力进一步增强。
历史悠久的邵伯船闸,至今日夜吞吐、繁忙如昔。今年上半年,已有3424个船队,73963艘货轮从此处通行。与此同时,邵伯船闸又与运河文化生态公园、邵伯保卫战纪念馆、大运河遗产区相连,形成了国家4A级景区邵伯古镇景区,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
绿水长流的景致再现,不仅让游客流连忘返,还让当地不少百姓也吃上了“风景饭”。
沿湖村的“渔三代”屠苏过去从没想过大学毕业了要回老家工作,村里渔民世代以船为家,辛苦一天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当日的生活开支。
2007年,村里通过填塘整地,推动渔民上岸定居,2015年进一步实施退养还湖,并在此后发展特色渔家乐、民宿客栈等。2016年,大学毕业的屠苏回到村里创业,和很多“渔二代”“渔三代”一起,成为“渔隐人家”民宿的管家。“目前收入还不错,2018年全村年接待游客23万人,三产收入2300万元,同比增长40%。”
不仅是沿湖村,整个扬州都在收获生态红利。今年4月开园的南水北调源头公园,成了当地人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过去,这里垃圾成山、臭气熏天,被群众称为“城市伤疤”。经过近两年的深度治理、综合改造,已吸引了20多家基金机构、10多家企业总部落户,“老伤疤”变成了“聚宝盆”。
“投入上亿元治污,拆除上亿元规模的产业,短期看是‘伤元气’,长期看是为绿色发展‘增底气’。”江都区委书记张彤说,以生态保护的基点为高质量发展寻策问道,不断挖掘和放大生态保护的综合功能,绿色发展的甜头越来越大。
不同于过去“一火车出去求学、一汽车回来就业”,生态福利让一座城市吸引力倍增。据统计,扬州市从2015年起每年人才净流入1万人以上。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