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于大多数车企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一年。
受疫情影响,今年开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出现暴跌。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销售仅为25.2万台,同比骤降78.5%。1-2月累计零售销量同比下降41%,绝大部分中国车企停工停产,营收大幅下降。
虽然外部处境不容乐观,但面对汽车产业“新四化”改革的迫切需要,众多车企依然坚持投入研发力度。亿欧汽车挑选了中国有代表性的部分车企,对其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以及市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车企的研发费用以及市场表现关系进行了呈现。
制图人/亿欧汽车分析师 郭雄啸
从研发费用的额度上看,上汽集团以192.4亿元的研发费用遥遥领先,比亚迪和长安汽车分别以81.5亿和46.3亿元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但由于各公司体量不同,单从研发费用的额度上无法准确判断车企研发占总体量的比例。因此,亿欧汽车结合企业营业收入数据,引入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这一维度来体现企业的研发力度。
制图人/亿欧汽车分析师 郭雄啸
其中,长安汽车与比亚迪以4.5%的比例位列榜首,而研发费用额度第一位的上汽集团则排到了末位。结合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比亚迪和长安汽车在研发投入上的重视程度相对领先,而传统的车企集团,例如广汽集团与上汽集团在研发投入比例上较低。
为了探究车企是否把钱用在了“刀刃”上,即车企研发投入是否扩宽了车企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亿欧汽车结合各车企在过去一年中的市值变化对车企研发力度进行了衡量。
亿欧汽车通过对比2019年1月2日与2020年10月16日各个车企的市值变动情况来衡量车企近一年的表现情况。其次,结合对比车企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亿欧汽车对各车企2019到2020年间的研发费用以及市值变化间的关系进行了呈现。
制图人/亿欧汽车分析师 郭雄啸
车企研发和创新能力是备受投资人关注的指标,能从侧面反应企业未来的增长潜力。
此模型纵轴呈现车企过去一年的市值变化情况,横轴呈现各个车企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的高低。虽然车企市值变动并不是单一取决于研发费用的开支,还受其他诸多因素影响,但该模型将车企研发和创新力度简化为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试图解释该因素对市值变动的影响。
总体来看,样本中研发费用占营收比大于3%的车企中,五分之四的车企市值都出现了正增长。而研发费用占营收比小于3%的车企中,有一半车企的市值出现了下跌。可见,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高于3%的车企更有可能在市值方面获得正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和上汽作为中国市值最高及研发费用投入最高的两大车企,所处象限却截然不同。
亿欧汽车认为,比亚迪赢在了汽车电动化上。2019年至今,比亚迪以174.5%的市值增长以及4.5%的高研发费用比成为中国研发效率出众的车企之一。无论是研发投入力度还是市值增长方面都排在第一,比亚迪均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企业。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快速回升。比亚迪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汉车型自上市以来,大获市场好评,销量持续上涨。9月,比亚迪共销售19881辆新车,同比增长45.3%,其中比亚迪汉实现批量交付5612辆,较8月环比增长40.3%。10月12日晚间,比亚迪发布《2020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公告指出,截至9月30日,公司净利润为34亿元到36亿元,同比增长116.0%到128.7%。
比亚迪在市场的突出表现,离不开其长久以来对产品的投入和研发,包括刀片电池的量产和新车型的推出。比亚迪以强大的产品力和销量证明了自身国产电动车标杆企业的地位。
上汽集团研发费用高居第一,但研发占营收比例在样本车企中排在末位,过去一年半中市值下跌18.9%。亿欧汽车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上汽集团旗下品牌众多、规模庞大,即使研发费用高昂,也不易撑起集团市值增长。
制图人/亿欧汽车分析师 郭雄啸
据统计,上汽集团2020年前9月的累计销量为361.3万辆,同比下降18.1%。同期,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销量同比下降6.9%,乘用车市场销量同比下降12.4%,上汽集团跑输了大盘。
销量持续走低之际,上汽集团的市值也一再萎缩,继市值被比亚迪超越之后,10月份上汽集团的市值再次被造车新势力蔚来超过,跌落至中国车企市值的第三位。
在“新四化”转型的风口浪尖上,中国车企竞争愈发激烈。车企需要适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强创新与转型力度,不断推出前沿产品技术来扩大自身市值的想象空间,使自身发展方向能够得到市场和投资人的认可。
上汽集团正在落实行动。10月20日,上汽集团旗下运载量最大的汽车滚装船——安吉凤凰号(SAIC ANJI PHOENIX),搭载近1800辆名爵新能源汽车驶往欧洲。欧洲航线的正式启用,有助于缓解上汽集团在欧洲销售网点的交付压力,提升欧洲消费者的提车效率。国际化或将为上汽集团市值增长的新支点。
2020年初,中国汽车销量急剧下滑。大多车企在营收下滑,可用研发资本缩水的情况下,保持住了研发投入力度。随着中国市场在下半年明显回暖,车市迎来“金九银十”,大部上市的中国车企也实现了市值的正增长。
在营收受挫的情况下,只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的车企,方可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