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17日,2020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高新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上海证券交易所指导,科技部火炬中心、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市投资局、西安市金融工作局、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承办的。
在16日下午举办的人工智能创新峰会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亿欧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彬、君义投资合伙人王东、高新兴机器人CEO柏林、世邦魏理仕华西区战略咨询部资深董事何乐晔、上海商汤科技智能产业研究院主任刘志毅、金山云首席算法架构师兼人工智能产品中心负责人苏驰、赛灵思人工智能业务资深总监姚颂、新看点创始人兼CEO冷煜、银星智能首席技术官闫瑞君、康力优蓝副总经理兼CMO副总经理赵博韬等领导和嘉宾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的技术前沿和商业落地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
以下为姚颂演讲原文,亿欧在不改变嘉宾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编辑,以飨读者。
大家好,我是Xilinx姚颂。2015年,从清华毕业后,便与导师汪玉老师一起联合成立了深鉴科技,主要做AI硬件加速。两年多时间里,深鉴科技进行了三轮融资,其中包括4家战略投资。2008年,深鉴科技被Xilinx收购,成为 2012年迄今唯一被美国收购的中国高科技公司。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亲身经历的芯片行业变化和AI技术迭代。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基础算法,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此后人类对其进行了大量改进,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大量数据得以积累。在1998年,人类难以运用海量数据,而芯片诞生后,才能运用积累的数据,AI技术才有了发展的可能。
回头看整个芯片行业发展,芯片发展受到应用的驱动。从雷达,到台式机、大型机,再到PC、手机、无线通讯,到现在的AI。应用本身对于芯片的发展具有巨大引领价值。
过去8年里,算法效率提升了44倍,即95%的准确度目标下,当前算法计算量只需原来的1/44;过去8年里,算法总计算量提升了30万倍以上,可见,整个计算性能和算法性能之间,还存在一万倍的差距,需要利用其他方式弥补,这就是芯片应该做的事情。
AI芯片核心解决的不是计算问题,而是存储系统性能不佳导致的数据读取耗时问题,解决方法就是——微架构设计,该设计能够充分挖掘算法的局部性。举例来说,某个数据需要复用30次时,采用微架构设计的芯片只用读取一次,然后运行30次即可,由此便减少了芯片的读取量。当前市面上大量的数字芯片,实际采用的都是这一思路。
不过,当前数字芯片技术也遇到了一定瓶颈,以存内计算、光计算为代表的的下一代计算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芯片设计一大特点是,必须走了一步才能知道下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只能由少数几个人串型解决问题。但是,相较通用芯片,专用芯片是非常容易制造的,而且芯片越专用,越容易做,并且性能性能越好。因此,造 AI芯片不是特别难。
AI芯片行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在于,原本想象的“颠覆式创新”机会可能并不存在。颠覆式创新意味着,如果新的技术,以特别简单、便捷、低成本产出原有技术下的高端性能产品,性能增长超过用户的需求,那么新技术一定能在某个时点取代原有技术。
中国芯片行业还存在另一个原生性问题,芯片问题很大程度上不需要靠芯片解决,而是靠软件和生态解决,中国缺乏软件和生态解决方案。英伟达在软件生态上砸了很多钱,而不是在芯片上,但中国企业对这一点没有足够重视。
很多新的技术路线,比如光计算、量子计算,投入使用还需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企业不用过于担心新技术路线,而是应该考虑许多客户逐渐开始自己做芯片,特斯拉自己做芯片、百度今年正式推出“昆仑”芯片、阿里推出“含光800”的芯片。
此外,云端市场非常拥挤。百度、阿里、腾讯都在做,英伟达已经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但是,市场容量有那么大吗?可能没有,这个市场可能最终只有1-2家公司存活。
我认为,更大的市场空间在终端,当前终端由于功耗、散热等问题难以应用到很多场景去,而AI芯片可以解决。需要关注的问题在于,每个场景都十分庞大,不同场景的需求差异巨大,一家公司很难同时兼顾,许多场景需求只能合并,而企业也只能在垂直领域深挖。
当前,自动驾驶、智慧安防、机器人等诸多场景,都需要AI芯片的支持。尽管,行业还在沉淀期,但我认为, AI芯片很快会在更多场景中发挥价值, AI很有价值,芯片很有价值,合在一起是更有价值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