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特别是资本进入医疗投资行业,使医院投资成为众多投资人的首选目标,也成为企业转型的一个方向,很多制造业、地产业纷纷试水医疗投资,不容乐观的现实是新建医院越来越多,而成功的案例却不尽人意。
究其原因,当然有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决定投资成败关键的因素是医疗资源准备不足,对此现象,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医院投资,是典型的医疗资源型投资,而不是资金投资。医疗资源的储备、资源的掌控程度、资源的品质决定投资项目的品质和成败。医生集团就是很好的证明。由专业医生组成的医生团队,可以靠租赁、与医院合作的方式白手起家,迅速崛起,很快发展壮大,原因就是有技术团队,掌控技术资源,而医生集团的品质,与技术团队的质量密切相关。相比那些新建的大规模的综合医院,因缺少人才,迟迟不能进入正常运营的医院,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因此,投资医院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人才问题,就是医疗资源的问题。必须在投资前,把医院技术团队的组建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技术团队还远远不是找几个专家学科带头人这么简单,而是组建“团队”,老中青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匹配,相对完整的技术组合。可以负责任的说,没有医疗资源的储备,进入医院投资领域就是巨大风险。
现在出现一种怪现象,就是片面追求高大上,建筑规模从单床100平方米一路飙升到150平方米,200平方米以上(国家标准是60平方米),医院建筑风格也是层出不穷,有些甚至成为标志性建筑。显然这种攀比之风,是源于一种奇怪的思想作祟:规模上的高大上意味着高品质。殊不知,医院的品质是由医院技术力量决定的,是由医院的人才队伍决定的,是由医院无形资产决定的。
在患者眼中,高品质的医院就是有高品质的专家,就是具有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消除疾病苦痛的能力。医院服务环境,达到干净整洁,符合规范要求,诊疗流程顺畅,满足就诊人群的需求空间就是标准。服务品质更多的是服务流程和管理秩序,而不是高大上形如机场的建筑物。
我们常常听说一句话:规模就是效益。在部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企业,这句话也许很对,在饱和业务量下,只有增加规模才能增加产量。这句话对医院并不适合,尤其不适合新建的民营医院。医院的效益,不是规模,而是产品的盈利能力,包括准确的产品定位、严格的质量标准、确切的疗效和价格空间。规模意味着资源匹配量,超出资源的规模建设,如果资源配置不到位,只会影响产品质量,只会增加运营成本,绝对不会带来高效益。
医院的效益,来源于市场的需求量,来源于诊疗服务项目,来源于客户的认可度,来源于价格设计的利润空间,而不是规模。很多新建三级综合医院,往往因为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到位,专业间的相互协作和配合不到位,显现出明显的短板效应,严重影响医疗品质,影响医院收益。现在话题又回到第一个问题:在可以掌控的医疗资源范围内,做可以掌控的事,超过了资源调控能力,就是风险,不是收益。
市场需求是民营医院投资的风向标,已成共识。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超前意识”,他们的思路是“我们瞄准十年后的市场”,试问:如果眼前的市场都抓不住,怎么会有十年后?医院发展是随着市场发展而发展的,不可能脱离需求跳跃式的前进。稳步做好眼前市场,着眼未来需求,做提前量的准备很有必要,但是有一个必要前提条件:就是活下来,能够活到十年后。
医疗技术在进步,设备不断在更新,所有医院都在紧跟时代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在发展中前进,没有人停下来等你。必须立足眼下,先求生存后图发展,才是民营医院投资正确的战略思路,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经营道路才是民营医院投资者的长远规划。
在医院建设中,既要反对经验主义,更要警惕本本主义,既要冲破保守的理念,更要避免崇洋媚外的心态,在有限的资本范围内,在有限的医疗资源范围内,做有限的事,做有把握的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立足眼下,放眼未来,做长期规划,做长久投资。
2020年疫情过后,新的形势下,对民营医院的投资是新的考验,更要时刻紧跟国家政策,研究国家政策,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