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邓新华:中国只有一驾马车

2020-04-20 15:04:45来源:亿欧

编者按:随着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冲击,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和媒体一直在关注发放消费券、甚至是现金来补贴、刺激消费的事情,各地地方政府对于刺激消费的举措也不见相同。但是是否这种方式真的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呢?消费是否真的能拉动GDP呢?

文章转载自人文学会,经亿欧编辑发布,供业内人士参考。


经济学家张维迎的新书《经济学原理》最近刚出版。张维迎教授希望通过这本教科书,让更多学生理解权利范式,而不是过去的功利范式。他说,很多官员在本科时代就学了一堆以一般均衡、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为政府干预经济辩护的思想,他希望能对此有所纠正。

这本书颠覆了很多传统观点,这注定会引起学界争论。比如在10月28日国发院、理想国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他的同事刘国恩教授就对消费是否能拉动经济增长表示商榷。

张维迎反对主流经济学界传统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的说法。刘国恩认为,“如果你的产品不对路,你就死定了。因此,我们真还不能把消费、需求仅仅看作本位。它确实可以客观的推动经济增长。因为如果没有消费,增长就没地方去。”

刘国恩教授非常支持市场经济,但就连他也深受“三驾马车”论的影响。另一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也提“三驾马车”。每次看到他提“三驾马车”,我都要在心里说声:“可惜。”慨叹“三驾马车”谬误影响之广。

这两位优秀的学者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和“三驾马车”谬论特别相关的一件事,就是官员、学者常常说以消费刺激增长。他们说中国储蓄率太高,不利经济发展,应该提高消费的比重。这些说辞已经成了学界和媒体的“常识”。

我没有细考“三驾马车”观念如何发源并流传如此深广。我猜测,这可能和GDP的统计方式有关。以支出法计算,GDP = C(消费) + I (投资)+ G(政府购买) +(X-M)(净出口)。也许学者对照公式,以为只要消费、投资、净出口增长,GDP就增长,经济也就增长。

先不谈GDP统计是否真实反映经济增长,仅就这个公式而论,消费其实还是来源于投资(当然,政府采购、净出口也是)。它是对投资的结果的消耗。没有高效的投资,消费的增长必然使得下一步投资减少,经济增长下滑。所以,消费可能短期拉高GDP,但它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我理解,人们已经厌倦政府投资短期拉动经济的“刺激经济”举措,但如果走到另一极端——呼吁以消费来拉动经济,那其实和政府投资驱动还是同一范式。

刺激消费、刺激投资只是一体两面,都是对资本品的浪费。政府投资错并不在投资,而是投资太低效,其回报无法弥补资本品的消耗。

这里介绍一下萨伊定理。萨伊定理常被概括为“供给创造需求”,并被凯恩斯曲解为产品只要生产出来,消费者就一定会对之有需求。经过曲解的“萨伊定理”当然是错的。

但其实,萨伊的原话是:“一种产品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其相当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见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版)。

萨伊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地说,甲生产了A产品,就为乙的B产品创造了需求。经济学要区分“需要”和“需求”。“需要”是欲望上想要,“需求”则不仅有欲望,还要有购买能力。甲如果不事生产,则他对乙的B产品只是“需要”,还没有成为“需求”。

只有当甲有生产能力,能赚到钱来支付(或实物交换),他对乙的B产品的“需要”才能变成“需求”;反过来,乙对甲也是如此,这才是“供给创造需求”的原意。

这当然不是说甲、乙可以不管市场,只要埋头生产就行。供给并不仅看量,还要看价值。实际上,他们生产的产品越是市场需求旺盛的,就越能赚钱,对别人的产品的需求就越强。如果他们生产了一堆滞销产品,那么,他们也为其他人的产品创造了需求,只不过那需求太可怜。

以中国来说,当中国企业的供给能力越来越强时,国人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也就非常强劲了,这就是供给创造需求的例子。沿海发达地区供给能力强,所以需求旺盛。城市越发展,农产品的市场就越广阔。萨伊定理还有很多奇妙的应用,这里就不多说了。

从萨伊定理更可以清晰地看出,需求完全来自于投资。没有高效的生产,人们相互之间,就只有“需要”,没有“需求”。如果发生所谓的“需求不足”,那一定是资源配置有问题,投资太低效。

政府如果不减少干预,消除投资障碍,而是人为地提高消费的比重,其实是刺激人们浪费资本品,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效率进一步被削弱,真实需求愈加下降。

聪明的你会说了,如果大家都不提高消费,企业生产的产品卖给谁?那不是造成普遍的过剩危机吗?这是主流经济学界灌输给你的谬论,听起来很有道理,对不对?

实际上,人们当前消费比重下降,意味着人们希望积累更多的资本品,增加迂回生产的手段,以提高未来的效率。农民张三存钱,想把镰刀换成收割机;快递员李四存钱,想把自行车换成摩托车。

当大家存钱,资本利率下降,市场接收到信号,自然不会一味生产消费品,而是会调整生产,多制造收割机、摩托车等资本品。当张三存够钱买到收割机,能多收粮食,李四买到摩托车,能多送快递,他们对对方产品的需求更强了。

他们以比过去更低的成本,却可以比过去消费得更多,这使得他们可以进一步积累资本,未来效率更高。

所以,不要担心人们消费不高导致生产过剩。刘国恩教授说“如果没有消费,增长就没地方去”,完全是多虑。人们既可以为他人生产消费品,也可以为他人生产资本品。市场将根据价格信号,在今天和明天之间做精妙的安排。它不仅安排这一代人,也在代际间进行安排。

今天的人们的后代一出生,就比今天的人们效率要高。为什么?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有很多汽车、电器、互联网络、更好的学校环境等等资本品。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理所当然就应该是这样的,但其实那是今天的人们投资的结果。如果今天的人们习惯高消费,比如,将90%收入用于消费,后代还会有这些东西吗?

高效的投资是降低稀缺性,而提高消费比重是增加稀缺性。增加稀缺性当然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是阻力。原始社会消费比重最高,今天的猎物基本今天就吃完,那能拉动经济增长吗?工业社会储蓄率比原始社会高得多,难道发展动力不比原始社会强得多?

经济越发展,人们效率越高,消费成本越低,越可以积累资本,然后凭借积累进一步提高效率。

经济发展的结果就是不断降低消费比重。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拉动经济增长的只有一架马车,那就是高效的投资。提高消费和低效投资都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而是把经济增长拉倒退的马车。

当然,这不是说政府压制消费、强迫储蓄就是对的。因为,压制消费会使得人们失去生产的方向,也就无法为他人产品创造强需求。

计划经济时代尽管消费很低,但因为积累的资本品盲目投资,所以,人们的需求还是很低。因此,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都应该让市场来决定,让民营企业和消费者自己决定。

有种说法,说在驴的眼前挂个萝卜,可以诱使驴不断往前走,拉动车、磨。消费就像萝卜,投资才是那头驴。拉车拉磨的永远是驴,而不是萝卜。短期或者长期的消费引导投资,但高效投资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所谓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实现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消费。消费是人们发展经济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把目的当成手段,是典型的因果倒置。

刘国恩教授以为张维迎教授主张“企业家到市场上去,发现不均衡,然后还可以创造不均衡……不均衡是指供方和需方的不均衡,需方可能是消费”是在说消费拉动,自相矛盾。其实这是刘教授的误解。张维迎教授说的其实还是消费是目的,高效投资才是动力。

在那次研讨会上,张维迎教授还说到,主流经济学喜欢搞数学模型,但常常搞对了数量,却搞错了逻辑。主流经济学界以为提高消费比重可以拉动经济发展,费尽心机想降低人们储蓄率,就是因果倒置的例子之一。

中国曾经在一个时期内,同时试过投资、消费双拉动,那就是大跃进时代。

一方面,公社食堂刺激人们放开肚皮吃,消费空前繁荣。余华小说《活着》中的队长说,“这日子过得比二流子还舒坦”。另一方面,大炼钢铁,“投资”也空前地大。结果么,就不用多说了。

它证明了一件事:无论是刺激消费,还是低效投资驱动,都是对萨伊定理的背离,都不可能拉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