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在中国航天60多年的积累基础上,中国商业航天作为中国航天的新生力量和有效补充,在短短四年内实现了高速发展。
未来宇航是最早进入并长期活跃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机构之一,在2015年便对火箭总体制造及发射服务公司蓝箭航天进行了天使轮投资。纵观未来宇航的投资历程,可以发现其投资布局思路基本与产业链上下游流程保持一致,在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运营、卫星应用等环节均有布局。在2017年,未来宇航的业务从投资延伸到产业服务,专门成立了未来宇航研究院,积极服务和推动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
近日,亿欧科创拜访了未来宇航创始人牛旼,与其深入探讨了未来商业航天的无限应用以及各种商业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至2019年7月,国内商业航天领域至少发生投融资事件161起,相关投资机构达到218家。其中最受投资机构关注的行业领域为卫星制造,共发生52笔投资;卫星应用与卫星发射领域投资事件次数分别为51次与36次;最少的则为卫星运营领域,共发生22笔投资。保守估计,这些投资涉及的累计金额已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从美国航天领域代表性投资机构SpaceAngels发布的《当前太空经济格局》中可见,自2009年起,已有超过435家公司获得了累计超过24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其中,卫星产业和火箭发射业总计获得了约197亿美元的投资。相比之下,国内百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规模与这一数字存在极大差距。
对此,牛旼对亿欧科创表示,相较于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无论从技术实现、资本规模及发展趋势来看,商业航天的市场泡沫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从周期和风险来看,我国的航天技术早已得到了全方位的验证,并不像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未知探索性验证。商业航天企业并不是从零开始,都是站在60多年技术积累的巨人肩膀上去创业,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商业化的思维和工业化的手段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
牛旼说:“商业航天作为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具有高门槛、高壁垒的特点,这类企业本身就具备高成长性。此外,商业航天就是在用商业化的手段去降低技术成本并缩短技术迭代周期,与新能源汽车相比,百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规模已经实现了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效率并实现批量化工业化之后,相对同比产出,商业航天的资金投入将会远远小于其他行业。”
商业航天,除了航天技术,最终必须要回归商业的本质。只有上游制造的成本大幅降低后,下游市场的需求才能大幅激发,从而带动更多的产品服务创新的需求,最终形成正向的产业闭环。
2012年起,我国积极鼓励军民融合,火箭和卫星领域逐步向民营资本放开,中国的商业航天开始破冰起航。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在国家政策导向和航天战略的利好背景下,未来宇航研究院就此成立。
未来宇航研究院以“探索未来宇航科技,发展商业航天产业”为主要宗旨,以搭建产业平台、促进产业合作为使命,提供咨询研究、会员生态、会议展览、产教融合、商业广告及在轨交付等服务,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商业航天发展的这五年间,当前仍处于太空基础设施建设期。在此阶段,所有航天制造型企业都会享受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红利;而对于运营型和应用型的企业来说,目前还是处于投入期,且只有在完善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后才会引爆下游市场。
牛旼预测,2021年以前,更多的国有资本将会进入商业航天产业,特别是以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领域;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也将广泛投资布局,并率先从卫星运营和卫星应用入手。巨头的入局将加速应用场景的创新,多元背景的人才的碰撞更将推动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中国未来也必将出现能与SpaceX、BlueOrigin、OneWeb比肩的商业航天公司,但无论对于资本方还是商业航天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都应该务实创新,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杜绝热钱的过度炒作。
2019年7月22日上午,科创板鸣锣开市。首批25家企业中,航天宏图作为唯一一家商业航天企业赚足了眼球。截至12月28日,航天宏图总市值达64.07亿元,让市场对商业航天企业增添了几分信心。
牛旼认为,几年前国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商业航天领域,这是历史性的创业机遇。而今年科创板的推出,对于集硬科技、先进制造、自主化核心技术于一身但短期无法实现盈利的商业航天企业而言,科创板是最好也是最快使其资本化的机会,也是历史性的投资机遇。两个历史性的机遇叠加起来,就是伟大的创业和投资机会,“所有具备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商业化能力的商业航天企业,都有机会在科创板上市并取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2020年-2025年是全球低轨卫星密集组网、竞争最激烈的时期,也是火箭公司的黄金窗口期。面对商业火箭这样一个全球性竞争市场,谁能在这个时间段内最早推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中大型液体火箭产品,谁就能最早享受市场和政策红利,谁才能真正脱颖而出。
“率先实现自主研发的可回收液体火箭的火箭公司和率先实现批量化的低成本的卫星公司,将会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史上的两个关键里程碑。”牛旼预测,我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出现数家能够实现太空旅游的公司并提供一个相对可行的技术实施方案,这将进一步点燃中国商业航天投资和发展的热情。
牛旼认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航天商业化时代,国家投入建设空间基础设施,企业提供地面应用服务。
第二个阶段是航天制造上游变革时代,由SpaceX公司引领,企业进入航天产业链上游链条,即卫星的制造和火箭的制造和发射。
第三个阶段是航天工业化和互联网时代,由OneWeb引领,卫星批量化生产制造大幅带动了其自身和上下游产业链的效率和成本的变革,航天告别小规模、高成本、长周期、高投入的时代,变成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的先行产业。同时,互联网巨头以通信、大数据为目的介入到产业链中下游,结合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带来航天应用的变革。
第四个阶段是航天大众化时代,有VirginGalactic引领,太空旅游开启了航天从toG、toB到toC的时代,更多大众参与到航天活动中。太空旅游、太空采矿、太空移民都将从梦想变为现实。
牛旼认为,现代航天以卫星为核心,最终由卫星来创造价值,是以遥感、定位导航的信息应用和通信应用为代表的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应用的延伸;而未来航天将以新式航天器为核心,火箭将作为运载工具,卫星、空间站将成为空间基础设施,飞船、太空机器人将成为新的生产力工具,除了信息和通信,太空运输、太空资源开采将重新定义为ICTR(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ransportation、Resources)应用,开启十万亿美元级的太空经济时代。
商业航天永远是一个高门槛和高风险的行业,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充满了各种商业机会和想象空间。从未来宇航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融资报告》中可以发现,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早期投资中A+轮和B轮两个轮次所对应的投资总额最大,这标志着不少企业经过数年初创期发展已初具规模。得到资本的持续加持。
此外,随着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成功,中国的航天事业更上新的台阶,2020年将成为“中国超级航天年”。我们相信,商业航天也将实现火箭般速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