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Osterburg通过论证,证明了2枚指纹出现12处相同的特征却不属于同一个人的概率只有大约十万亿分之一。
得益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借助人体生理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识别,近年来在基础理论、算法模型、创新应用、软件支持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未来,不仅是指纹、人脸、虹膜、声音,甚至静脉、步态、耳垂、基因等都将成为你打开新世界的一把“钥匙”。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便是打造这些钥匙的工匠之一。
眼神科技定位为“站在整个价值链顶端的技术创新主导型企业”,基于AI驱动的多模态生物识别原创技术,目前已经拥有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指静脉识别等多种自主知识产权生物识别技术。亿欧金融根据其二十余年年的发展进程做出下图进行梳理:
眼神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王希佳表示,现阶段,每一项具体生物识别技术的研发厂家都已形成寡头市场,对于新晋平台来说进入门槛较高,但总体来看对于新型技术的探索还在持续进行中。
以市场认知度较低的指静脉识别为例,它依据每个人的每只手指都具有唯一性的特点,通过红外光线照射手指上的静脉血管,存储其识别到的分叉点、交叉处以及旋转形状等性状来进行高质量对应。对比指纹识别技术来看,这项技术不是仅停留在表皮层就可以获得的信息,即使遇到手指划伤等外界因素干扰也能有效地解决身份识别问题,拥有较高的稳定性。
就在不久前,“AI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曾接受亿欧金融的专访。对比眼神科技来看,二者同样是在不断地挖掘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更多可能,将注意力投放于金融、公安等领域,对于市场商机的捕捉与判断都很准确。在基础技术、算法差异化程度逐渐缩减、CPU算力趋于成熟统一的背景下,二者似乎势均力敌,不相上下。
眼神科技作为赛道的先行者,如何保有其竞争优势?王希佳介绍了眼神科技的三个“超车拐点”之所在:
一是商业运作模式。
眼神科技主要瞄准to B的方向,尤其是银行这类具有强金融属性的“大B端”,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落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据透露,眼神科技现有的300多员工中技术人员占比超65%,每年的科研投入占营收的30%以上。
“银行对于IT建设的要求历来很高,对技术稳定性、交付能力、运维能力三方面都有严格的层层把关制度,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必须及时响应。眼神科技依赖于多年为银行服务而形成的铺垫基础,在产品打造、团队组织等内部建设上完全贴合这三点要求。”
二是完整的后期配置服务。
人工智能的舞台上,依托资本运作而快速建立研发及销售团队的“草台班”屡见不鲜,但大多却是昙花一现,不知去向。这类看似高端行业的快速盈利背后需要扎实的能力支撑,仅依靠资本作为催化剂和助推剂怎能长久生存?
延展整个组织架构来看,眼神科技属于自己“造血”,其所输出的不仅是算法本身,还包括有配套的一系列产品,来解决客户对于人工智能最新产品缺乏认知度造成的不适应、可操作性差、设计用法不够人性化等问题。
“例如,某个项目本身的准确率在测试时已达到99%,但实际落地应用后通过率却只有80%,这说明仅在产品推出后就止步是不可取的,还需有完整的后期配套和场景优化,从基础研发、应用研发,到项目交付、售后服务,再到产品的迭代升级五个步骤需要均匀投入,避免顾此失彼。”
三是上下游生态的塑造。
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成本控制一直是不容忽视的要点,能否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输出将成为企业内部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
“眼神科技已经打造了一支经验丰富的供应链团队,结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更好的实现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
2019年11月,眼神科技中标工商银行总行人脸识别算法提升项目,为工商银行全行提供人脸识别技术、产品与服务,支撑其实现对客业务场景和对内管理场景的创新应用。
因为足够了解与懂得银行的需求,所以眼神能够获得这次的中标机会。对于此次中标,眼神科技表示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源自长期的积淀成果才做到的“水到渠成”。
据了解,工行自2018年中旬开始启动项目,通过厂家现场调研、POC测试、现场投标等多个环节严格筛选。“此次中标是一次‘双向选择’的过程,工商银行看重我们的市场占有率以及成熟的服务能力,而我们也经受住了考验并在测试中突出重围。”
据悉,早在2018年年初,眼神科技就作为工商银行指纹领域供应商,为其海内外分行共提供超过7万套指纹设备;而在2019年下半年,更是成为了工行在虹膜和指静脉识别领域唯一的合作伙伴。
至此,眼神科技实现了在“宇宙行”的“大满贯”。
据王希佳介绍,仅人脸识别为例,截至目前在中、农、工、建、交、邮六大国有银行中,有四家的人脸识别技术均由眼神科技提供。并且,眼神科技也为中国的银行业交出了多份“第一单”。
2003年,银行指纹识别第一单落地邮储银行;2014年银行人脸识别第一单落地民生银行;2016年,银行虹膜识别第一单也在民生银行落地。
据悉,眼神科技也会和工行展开全面的创新合作,特别是金融科技创新和泛金融领域
2019年5月8日,工商银行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工银科技”,银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已成态势大肆扩展,各中小银行争先给自己贴上“科技”的醒目标签。但此次的项目工行并未直接联合内部开发。
对此王希佳认为,银行的科技子公司更多着眼于横向能产生规模经济的创新领域,但对于纵向专业技术领域还是会选择外部合作的“合作共享经济”模式。
“例如现在很火的5G,即使银行科技子公司拥有很强的研发实力,也不会自己来做。银行科技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对银行业务的深刻理解,依托市场上成熟企业经大规模充分验证的技术来共同创新会更加事半功倍。”
王希佳同时指出,“金融科技+5G”本身没有太多的应用色彩,只是基础技术的延展,其本质没有变,但传输带宽的扩大将能解决现在由于速度跟不上而导致的应用效率低,进而促使银行和运营商更大胆地去研发深层次的应用交互。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必将坐在5G的肩膀上,但具体的合作模式却没有定式。”
2014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的诞生改变了那年冬天人们互换祝福的传统形式。马云称其为针对支付宝的“珍珠港事件”,以此警示阿里的员工警惕对手。近年来,伴随着支付宝、微信、美团等平台的出现,包括银行、运营商等在内的“大户头”都存在有这样一种焦虑:如何在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包夹下破局新生。
王希佳表示:“大家都在找场景,但任何行业都会面临先扩后收的必然变化。就像起初每家银行都有大量POS机,但出现银联后也大幅削减了。最终的商业模式会‘呈现在客户眼前’,合并生活服务,落到真正的应用场景上去。”
由此看来,这样的焦虑是永久存在的,或许下一个阶段银行会变成场景的支付渠道与支付宝、腾讯争夺手续费,换位来看,可以说都是在“与虎谋皮” 。但银行“破局”的同时也要讲求“务实”,在后方给自己留条路,例如加深供应链金融的扩展,银企合作等等。
眼神科技创始人周军曾提出,生物识别技术存在“唯一性、终生不变性、便携性”三个特点,但同时还有不容忽略的隐藏条款便是“误差可能性”。正如计算机技术中“杀死密码”的不可实施,现实中多种技术结合使用、交叉验证的多因子认证方式才能最大程度上将千百分之一的可能性降至亿万分之一。
“这是概率问题,人脸识别有直观性强、可追溯性高的优势,但单一的识别方法之外,还要思考如何让使用者在刷脸时无感知地进行其他形式的复合验证,例如人脸+指纹,人脸+虹膜等。”王希佳表示。
据了解,眼神科技抓住了雄安建设的重要契机,成为首家落户雄安的人工智能企业。王希佳表示,从雄安模式的提出就可以看出在其本身未来的规划中是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标准的。
“雄安拥有优渥的土壤,就像是一个孵化园。前期先吸收先进的技术理念和人才,进行统一融合,做试点创新,而后再返回各地区以便于雄安模式的推广。眼神科技也会利用这样‘先聚后散’的方法,选择雄安作为集散地,不断保持创新的活力。”据悉眼神科技也在进一步筹划科创板上市。
除了银行的布局,眼神科技还会根据利润贡献率的高低来探索,例如保险、信托等领域的技术落地。王希佳表示,自2015年起,眼神科技已与前海人寿、富德生命人寿等展开相关合作。
“任何一个行业的生存都需要持续创新,否则将会被淹没。保险行业在未来的10到20年内会进入一段高速发展期,定型产品需求度下降,但定制化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将大幅提高。”
在一桌坐有肤色各异的人群中,如何证明你是中国人?日剧《深夜食堂》中一位中国食客结账时掏出手机对店主说:“我扫你还是你扫我?”电子支付似乎依然成为国际消费群体内中国人的“名片”。
同样地,中国的生物识别技术在世界已经达到顶尖水平,谁能说它不会成为下一个中国标志呢?
基于这样的优良环境,眼神科技选择全球第一个从国家层面把指纹、虹膜生物特征数据作为公民身份信息认证依据并统一进行数据采集的印度作为出海的起步。
据统计,印度已经采集完成全国 11 亿人的生物识别数据,覆盖全国 90%以上人口。目前在印度市场,眼神科技是唯一一家中国自主品牌指纹和虹膜识别全部通过印度政府官方测试的厂家。
“出海是范围经济的必由之路,在2012年眼神科技就开始关注海外市场,但我们没有埋头去做单方向推广,也在同时交着‘交学费’,例如通过印度国家测试、美国军方测试等。”
想要进行多轮出海试水,提前获取国外的品牌认知是必须的,了解并看清市场的过程远比抢占市场重要得多。
王希佳表示,未来眼神科技将扩宽海外的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其他国家寻找机会。“相较于欧美国家较强的隐私保护、人口数量弱势以及对非当地企业的天然屏障,东南亚、中东等地将成为第一选择。”
金融科技的热潮正在席卷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大至头部银行,小至网贷平台,都将目光转向多元化发展,争取更多“曝光率”与转型的可能性。而想要搭乘这辆政策推动的金融科技快车并非易事。
对于前段时间大数据行业的出清整顿,王希佳进一步指出,2011年行业正好赶上了银行由一代盾向二代盾转化,在2012年,眼神科技便意识到了登录入口的安全问题,不仅要关注端点,还要保证链路,组建全产业链的安全体系。
特别是对于标准要求不如银行的企业来说,“跟着银行一起走”能够拔高其安全系数。
现在是甲方经济横行的时代,但安全体系并非“普世”,不管是在哪里落地,都要研究行业特点、依据该行业的标准做磨合落地。
“非客户定制,而是行业定制。具体来说,现在的服务已由产品服务转变为咨询规划服务为主,并主要依托头部巨头的需求,之后再将它搬去小的机构会同样适用且更为全面。”
无论是“大象”还是“小鹿”都渴望在狭窄的空间内获得转身的机会,但其输出能力与受众的接纳程度仍待商榷。特别是对于那些“半路出家”的大中型平台,能否跟上金融科技发展的步伐对它们来说将会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金融的数字化是一场必须经历的革命,总的来说这些“泛金融企业”所带来的风向是有益处的,但关键在于成立之后对于企业到底做什么、科技是如何赋能的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发现新世界的眼睛人人皆有,但进入后如何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眼神科技还在这条拼搏的路上。
推荐阅读:
云从科技颜兵:AI金融起,从容向未来
AI赋能,政策助力:开启“双录”黄金时代
坐拥“四色之城”,看印度搭建金色Fintech丨全球金融科技脉搏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