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在2021年增长迅猛,全年的发行额度增幅领先于其他国家。
2022年7月4日,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和中央结算公司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绿色债券年度发行量超过5000亿美元(5130亿美元)。美国、中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绿色债券发行量分别为835亿美元、682亿美元和633亿美元。同时,中国从2020年的排名第四跃升至2021年第二位。截至2021年底,中国累计绿债发行量为1992亿美元(近1.3万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美国(3055亿美元)。
报告显示,中国绿债市场在2021年发行量增量领先于其他主要市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同比增幅为444亿美元(2863亿元人民币),即同比增速为186%。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增量排名其次,分别为332亿美元、285亿美元和209亿美元。
此外,截至2021年底,中国在境内外市场累计发行贴标绿色债券3270亿美元(约2.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近2000亿美元(约1.3万亿元人民币)符合CBI绿色定义。
非金融企业绿债发行量首次超过金融企业
金融企业通常是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但这一现象近年来开始出现转变。
报告显示,从发行人类型的角度,近一半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来自非金融企业。2016年到2019期间,金融机构占每年总发行人数目的一半以上(52%到70%区间)。非金融企业发行人的数目在2020年开始超过金融企业,但因为他们的平均发行规模较小,发行总量仍低于金融机构的发行总量。
2021年,非金融企业的绿债发行量增长482%至312亿美元(2011亿元人民币),占整体中国绿债市场发行量近半(46%)。这也是首次非金融企业的绿债发行量超过金融企业。79家非金融企业参与了发行,是2020年(35家)的2.3倍。
金融企业发行量增长237%至240亿美元(1550亿人民币),占整体中国绿债市场发行量的35%。来自政府支持实体、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的发行量分别占比11%、8%及1%。
到2021年,由于非金融企业绿债发行人数目激增,非金融企业的绿债发行量超出金融机构71亿美元(461亿元人民币)。
国有企业主导绿债发行
另外,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包括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在绿色债券市场的发行主导地位明显。
报告显示,2021年,按绿色债券发行数目算,国有企业在境内发行的绿债中占比97%,按发行金额算占比接近99%。
报告指出,国有企业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国有企业在中国总体发电能力中的所有权份额高于大多数其他主要经济体。
而非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的绿债发行尚待改善。从中国债券市场上看,民营企业的发债占比有萎缩的迹象。2020年,该比例为5%(从公司债和企业债发债主体属性角度看),2021年非国有企业发行规模占比为1.3%,属2016年以来最低。2021年,发行了绿色债券的民营企业包括江苏盛虹科技、山鹰国际等。
关于募集资金使用,报告显示,近九成募集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募集的大部分资金(88.3%)投向了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领域。其中,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募集资金增长了3.6倍至413亿美元(2664亿元人民币),占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整体募集资金(境内外)的60.6%。募集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用途的最大发行交易来自国家开发银行、国家电网和国家电投。
此外,低碳交通的募集资金也同比增长了78%至128亿美元(826亿元人民币),占中国整体绿债发行量的18.8%。低碳建筑同比增幅83%至61亿美元(393亿元人民币),占中国整体绿债发行量的8.9%。2021年绿色债券没有募集资金投向工业和信息通信技术类别。
关于绿债发行的展望,报告指出,2021年是继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双碳”目标后的第一个年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该年度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的迅猛增长有力地印证了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加快碳减排工作的雄心。虽然中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短短五六年间跃为世界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但中国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来支持“双碳”目标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持续完善金融政策架构与细则将为落实市场有序、可信的发展提供支撑。
关于绿色债券增加爆发的背后,远东资信表示,绿色产业巨大的融资需求是背后的原因之一。同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为绿色债券市场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规模不断扩大的绿色债券市场,正日益成为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金融动力,绿色债券不仅有助于拓宽低碳项目发行人的融资渠道,为项目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和资源倾斜,而且在引领社会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企业低碳转型等方面也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