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丨金晓生
作者丨袍哥书生
1,阳光私募,升级为信托服务。
2004年1月阳光私募出炉,2014年基协开始备案,私募基金已经有合法地位(且券商有PB),找信托的理由在于,信托提供更好的服务,本质上这个业务变成行政托管业务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银行私行不能直接代销私募,必须代销一个持牌金融机构产品,包一个信托最佳。
从监管上来讲,一直呼吁这块业务定义为证券投资运营服务信托,真正的服务信托。这块业务可以一直持续干。但是竞争太激烈了。资金信托新规征求意见稿出来,为了充标品的规模,有的信托公司恨不得倒贴钱都要干。
2,在资本市场做融资,各种形式的配资,以及股票质押融资。
信托计划的优先劣后设计,天然就适合拿来做配资,一度走信托通道杠杆能放得更大。资管新规后,中间级计入优先级,杠杆比例也拉平了,信托变得没有优势。场外股票质押信托最先做,后来才被券商场内抢走。还有就是一度盛行的各种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保底”的上市公司股票定增。
银行和信托的所谓资本市场业务,其实过去就是“在资本市场放贷款”。那么经历2015年的股票市场异常波动和后来的股质危机,政府不得不出来“纾困”之后,最大的教训在于:怎么看待股票这种特殊的抵押物?这玩意波动起来可以太厉害了,打四折股质就安全?打两折折都不见得安全。看起来高流动性,卖的时候可能没法卖。
这类业务越来越萎缩,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从风控理念来讲,做融资,也要带着投资眼光。
3,从做TOF到做FOF,做募资渠道到组合配置。
TOF和FOF的区分并不严谨,其实都是TOF,就是发信托去投私募。刻意区分一下,是想说,TOF一开始,信托公司在里面就是一个募资渠道,没有什么组合配置的理念。
这也没什么不好。有人说,信托公司沦落为卖基金的。可是卖基金又有什么不好呢?认购费全拿,管理费分一半,投资者风险自担,做这种业务睡得着觉。
但是,这只是业务的初级阶段,信托公司应该真正提升能力去做FOF,能够有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评价能力和业绩归因能力,随时能够调仓,而不是死巴巴拿着一两只私募。
我一直在思考,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股票注册制,非标转标,信托公司如何参与股票市场?拼投研能力?志向远大,毕竟少数,而且投资经理起来之后也不需要在信托公司干了。因此,相对务实靠谱的道路还是选管理人,选基金。其逻辑在于,不是我股票投资做得多好,而是我的客户需要配置股票类资产,必须要配置股票类资产,我去帮他选。也就是说,财富管理的逻辑,而不是资产管理的逻辑。
4,现金管理为始,丰富标品固收产品线。
现金管理产品,现在信托公司做有优势,因为还没有和货币基金拉平,银行理财已经被拉平了,信托迟早也得拉平。
现金管理产品里面还可以放点“非标转标”的资产,比如ABS,比如私募债(多为城投债)。监管上,妥妥的都是标品,不存在搞资金池一说,但是信托公司要有节制,不要自己骗自己,管好久期,管好流动性。这些东西是“标准化的非标”,要卖的时候是不好卖的。
固收 的概念很火,但是固收 不是一个严谨的投资用语,是一个互联网营销用语。这个概念很好,投资者一听,固收,还 ,多好。其实固收部分首先就不一定稳,固收 完全可能成为固收-,去年 股票的,现在完全可能成为固收--。
也就是说现在不存在你拿个概念,就好像找到一个新大陆一样。做标品固收,还是要踏踏实实学习,然后把产品线丰富起来。
我们“资管云”APP上有个《信托公司标品固收业务全流程实务解析》的课程,是我带着我们研究总监做的,她是科班出身,在基金公司干了15年的债券投资。我带着她去给信托公司做战略咨询,她最大的感慨是,信托公司好纠结,大约是因为可干的事情实在太多,基金公司除了好好做投资这条路,没有别的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