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举债规模增加,债务利息支出首次突破1万亿元。
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22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债务付息支出10456亿元,同比增长6.6%。据此,2021年债务付息支出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约4.25%。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富星对第一财经分析,政府利息支出增加是举债“开前门、堵后门”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反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政府债务付息支出首次突破1万亿元,主要是反映了赤字范畴的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付息规模在攀升,专项债利息支出列入在对应的政府性基金债务付息支出科目中。近年来保持相对较高的赤字规模来加强跨周期调节、稳定宏观经济,国债、一般债规模上升较快。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主要科目中,债务利息支出增速仅次于科技支出增速(7.2%),绝对值突破1万亿元,这意味着债务规模总量扩大的同时推升了偿债压力,降低了财政统筹能力,但总体上全国层面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的协同在加强,政策利率还有下降空间。
自2016年财政部公开债务付息支出数据以来,债务付息增速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明显高于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不过去年债务付息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
吉富星认为,相比前些年,债务利息支出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近几年作为赤字率基数的GDP增速放缓、赤字率区间相对较为稳定所致,同时,近年来政府债券利率有所下降、加快了还本,也导致了利息支出增速放缓。
中央财经大学温来成教授告诉第一财经,由于前些年发债期限不够均衡,会导致每年偿债利息金额有明显差异。
吉富星表示,利息支出上升的确挤占了政府财力、加剧了地方财政负担,也会引发部分地方财政紧运行态势和压力。但应辩证看待风险问题,目前中国总体上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政府债务攀升具有积极意义。
他认为,首先正是“开前门”的低成本、透明化的政府债券替代了部分以往高成本、不规范的平台债或隐性债务,看似政府债务累积和利息上升较快,但权衡对比后看,实际降低了财政风险。
其次债务本身是中性的、关键是看债务的效率,保持适度赤字规模,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缓解财政压力,我国政府债务形成了优良的资产或提升了经济社会效益,总体配置和使用效率较高。
“横向对比看,我国政府杠杆率不高,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从利息支出/GDP的比例等与国际比较看,也相对较低,在财力承受范围内。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债务利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对较高,未来也应加强政策的统筹协调,关注政府债券利率适度、合理下调。”吉富星说。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去年12月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0年末全国政府债务余额是46.5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政府债务余额/GDP)为45.8%,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2020年末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是93.6%,总体来说不高。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在100%到120%之间。总体来看,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率是不高的。
目前地方政府付息规模较大。根据财政部数据,去年前10个月地方政府债券支付利息为8119亿元。这里的利息不仅包括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利息,还包括专项债券利息。而前述全国政府债务付息中,不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利息支出。
罗志恒表示,由于利息的支出刚性大于本金,这对于一些财力紧张的地方政府而言,面临一定的挑战。
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曾在2020年底第五届财政与国家治理论坛上表示,地方政府债务存量一直在快速增加。虽然短期内增加债务可以缓解特殊时期财政紧缺的压力,但对未来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十四五”时期,多数省市的债务可持续性堪忧,粗略计算,大约四分之一的省级财政50%以上的财政收入将用于债务的还本付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而且累积了财政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