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利率管制问题所引发的市场矛盾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化脚步的不断加快而更加突出。尤其是考虑到我国市场平台开始逐步与国际市场平台相互接轨,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而利率市场化变革,也成为了我国金融市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利率的市场化发展也意味着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同时也潜藏着更多的风险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的十年之间,我国中央银行连续八次下调利率,而在2007年中央银行又连续六次上调了基准利率。央行对于基准利率的频繁调整,也加大了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利率风险问题。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要树立起应对利率风险的意识,采取更加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才能找准解决利率不确定性问题的切入点。但想要有效提升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就必须要实现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全面识别,只有在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过程中,快速排查风险问题,并且利用合理的评估和测量工具对利率风险进行预估和管理,才能帮助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有效防范风险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概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落实之前,我国的本币利率始终采用的是管制利率的方法。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央银行才允许市场中的各类型金融机构所实行的贷款利率可以在央行公布的法定基准利率基础条件下适当提升。到1996年,我国正式实现了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以及国倩发行的利率市场化管理模式。到1999年,我国又一次放宽了利率政策,允许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在规定范围内浮动。到2000年,我国又进一步开放了对外币的贷款利率管理政策。在随后的几年之间,我国又逐步实现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货币利率基本过渡到上限的开放制度,并且允许存款利率的下浮。由此不难看出,自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到当前,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迈过了很多难关,目前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依然在全国有预设性的、有步骤地持续进行。
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国家金融机构自主发展的能力,同时,也使得市场内部的利率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但是利率的市场化改革需要循序渐进的推动,利率调整和改革的步伐不宜过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国内市场中资金的运用效率,同时,也使得市场中流动的资金资源得到了更加优化的配置,但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也让市场中利率的波动性不断加剧,国家针对金融利率的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对利率风险问题的防范和管理加以重视。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常见的利率风险
(一)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银行资产、银行负债以及表外到期日的不同和重新定价时间的差异性而造成的风险。重新定价风险主要是由于重新定价的时间点与原本资产负传到期日时间点的差异性而造成,这种差异性也被称为重新定价缺口,主要表示某一时间点敏感性资产的利率以及敏感性负传利率之间的差异性。如果重新定价的缺口为零,证明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存在任何重新定价的风险,但如果重新定价的缺口大于或小于零,则表明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敏感性资产以及敏感性负债之间的时间差异性风险,通常情况下重新定价缺口的绝对值数颔越大,商业银行面临的重新定价风险也就越高。
(二)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风险主要是将各类型期权倩券的收益率相互连接而得到的一条具有内在规律的曲线。收益曲线的斜率会根据经济周期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发生波动性变化,这也会使得收益曲线图呈现出不同的波动性形状,并因此产生各类型收益曲线风险问题。如果将各类型期权债券的收益率用曲线图形表示,通常情况下,曲线图形在某一点的斜率为正向的,但是也不排除由于外部市场环境或国家政策利率长期浮动变化,出现利率贷款重新定价后的利率低于短期存款利率的可能性,当收益率曲线存在较大波动性,一点利率的斜率就会为正向变为负向,这时,利息差的收益额就会持续性地缩小甚至变成负数,为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风险问题。
(三)基准风险
基准风险主要是指当贷款的其他条件与重新定价后,贷款的特征相似时,由于贷款其他条件的基准利率存在差异性或利率变动幅度较大而产生的风险问题。假设某一商业银行在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以及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分别为5%和3%,那么,随着外部市场利率变动以及政策的调整,银行也需要灵活的调整贷款的利率水平,这时,银行将贷款利率上调30个基数点,上调到5.3%的利率水平。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将自身的存款利率上调到了60个基点,存款利率上调至3.6%。虽然在调整过后存款利率以及贷款利率之间的利息差仍然有1.7%,但是相较于调整之前的利息差2%来说少了30个基点,这部分利息差所代表的基点也被称为基准利率风险问题。利率的改变和调节一直以来就是中央银行实现对金融市场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存款利率调整的幅度会由于国家根据不同的宏观调控目的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贷款所依据的基准利率通常情况下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基准利率,而在这种基准利率的指导作用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差风险相对较小。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改革和推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也开始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相互接轨,这也导致商业银行由于业务方面的需求开始逐渐与美国国库券的利率作为参考依据,由于基准利率参考依据的调整和变化,许多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大的稽查风险问题。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并且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存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进行了调整,调整的范围大概为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除此之外,还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的下限也进行了调整,调整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也是中央银行近三年来首次降息,而中央银行这一宏观调控的举动,也证明了中央银行开始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决心,商业银行的利息差额将会进一步的缩小。
(四)选择权风险
由顾客自由选择所带来的银行收益损失,就被称为选择权风险问题。由于不同商业银行经营的有期权性质的资产、负传以及其他业务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市场带动作用下,如果利率出现较大波动,客户就会根据自身的喜好以及市场中的利率变动情况,行使自身的自由选择权利,由此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选择权风险。
但目前我国市场中存款利息上限还未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还是体现在重新定价风险以及基差风险这两个部分。而随着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中以及政策性的利率波动,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盈利额、净现金流以及隐合的期权价值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在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在无硝烟的市场竞争中也将面临着更大的利率风险问题。尤其是当利率下调时,经营状况相对良好的贷款客户会提前偿还本金,最终,再以较低的利率水平进行融资。但是由于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很多商业银行为了不失去VIP客户只能重新发放贷款,这也让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期权风险问题。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
(一)国家经济体制方面的影响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在特殊的经济体制下发放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这些政策性贷款的绝大多数都与国有企业相互对接。虽然目前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也在稳步前行,但是其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老牌国有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相对规范且与市场相互接轨的企业管理制度。甚至还有部分国有企业的营业收益以及资产质量存在巨大的问题,例如,部分发放给国有企业的贷款成为坏账和呆账,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回收质量。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的大型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良贷款也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利率风险问题。
除此之外,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目前,国内市场中现行的本地利率仍然是由中央银行统一规定的。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上来看,关于国家本币利率的升降政策在1996年到2007年之间经历了八次利率下调,而在2007年的三月份之后又经过了多次存款利率的上调政策。而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的政策变动幅度较大,这也是很多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措手不及的问题。虽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央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贼予了市场中商业银行部分利率浮动的权限,但是很多商业银行的利率浮动权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中央银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整和变动的问题方面,很多商业银行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央行对于基准利率的调节,但无法根据自身的业务特征以及不同的客户群体,针对不同业务对银行带来的收益以及相关风险进行自主定价,而平凡的利率调整政策也让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问题成为无法介入和抵御的系统性风险问题。
(二)分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散能力较为薄弱
在利率非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商业银行不具备调整存款利率的权限,但是,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风险问题时,也可以考虑通过从事融资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或通过发行金融情券以及大额转让存单等方式来不断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从而有效地分散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利率风险问题,帮助银行提升收益水平以及资产质量”。但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制度和方式,在分业经营的模式下,导致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收益来源于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的个人收益水平与利率的波动性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导致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分散利率风险的能力欠缺。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以及开放程度也导致商业银行在拓展相关业务处处掣肘,进一步削弱了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创新空间来防范利率风险的能力。目前,我国国内经济市场中,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方式大多数都是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内部的资产负传结构来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抵御,但很多商业银行却难以应用金融市场发展的衍生工具来达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防范以及规避。这也导致很多商业银行在面对风险利率问题时可以采用的方法屈指可数,同时,商业银行针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预估能力较为薄弱。
(三)商业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结构失衡
目前,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针对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能力是音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利率管制政策,很多商业银行无法对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政策进行准确预期,更无法做到在央行利率政策变动幅度较大后,针对自身的资产负传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这也导致很多商业银行在应对央行利率调整波动性较大时遭到了严重的损失。目前,国内市场中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体现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率结构上。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以及商业银行的征信负债之间并没有维持相对平衡的比例关系,从而引发了商业银行存在利率敏感性缺口等问题,一旦央行的基准利率频繁调整,商业银行即可能面临着政策方面的风险问题。
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期限结构方面。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内部的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方面存在矛盾问题,例如,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短存长贷或长存短贷等不对称的现象。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中,存款业务以及贷款业务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其他金融中间业务,相对于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来说比例较低,这也导致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利润主要来源集中在存款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利息差方面。但利息差最容易受到央行基准利率变动带来的影响,这也导致商业银行在面临央行基准利率频繁变动时面临着较大的收益风险问题。
(四)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较为薄弱
利率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强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对于利率风险管理人员本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知识结构、能够选择或采用的技术方法都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市场中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体系构架中,能够应对利率风险风险的识别以及预测能力较为薄弱,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利率风险问题。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存在着内部资产负债结构较为单一、资产负债流动性较等问题,而应对利率风险的上市债券等方式所占的资产负债数额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中占据比例较小,这也导致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一旦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问题很难及时地根据商业银行内部实际发展状况对资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严重地阻碍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工作推进的进程。
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更加协调的产品定价体系
考虑到我国经济政策以及市场竞争的大环境,目前,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能力有限,许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类型仍然集中在贷款业务以及存款业务方面,但利率市场化改革过后,市场中的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更加激烈,而在价格竞争如此严峻的背景下,提升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就成为了帮助商业银行应对风险最为有效的手段。但是,商业银行在利率定价过程中,更应该通过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经验和教训,在符合商业银行发展实际状况的前提条件下,制定利率定价模型以及产品定价体系。在定价体系的构成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起分获授权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的总部应该综合考虑银行在市场中发展的实际状况,可以根据银行机构在不同城市区位设立的数量、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等因素,建立起相对统一的金融产品内部报价体系。而针对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也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金融市场环墙以及发展状况灵活地调整总行给予的内部报价,不断建立起更加符合周边市场环境的报价体系。除此之外,商业银行总行还应该给予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定价浮动的权限,尤其是在资金的匹配度方面,更应该考虑商业银行内部不同资金的来源,针对不同资金的来源进行分类以及合理地使用,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限期结构较为平衡的存款和贷款比例。
(二)运用先进的风险利率管理工具
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能够应用的金融工具的数量和种类相对来说局限性较大,同时,针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不足以为商业银行规避以及管理利率风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这就需要国家进一步为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以及推出其他创新性的衍生产品创造开放的市场空间]。想要帮助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扩大货币市场的规模,可以通过同业之间拆借市场、银行之间形成债券市场、发展金融票据等方式,帮助商业银行掌握并且使用具备更强大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的衍生产品,在应对利率风险的过程中加大对于衍生产品的使用力度,可以通过发展利率期货、利率期权或利率互换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
(三)引入且培养更多专业性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利率风险识别、利率风险的预估以及利率风险的应对和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较的工作,对于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均有较为严格的要求[1。因此,商业银行在招聘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过程中,更应该通过适当提高门槛等方式招聘更加专业化的人才,实现对商业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利率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同时,考虑到利率风险管理工作还涉及了数据统计学、信息技术、金融工程等一些知识密集型的人才,商业银行更应该针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人才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和管理,并且在银行内部建立起合理的就业导向。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加校企合作的方式选取区域范围内学术水平较高等财经类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试点,通过专业化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国内本土风险管理人才的专业水平。同时,在人才培训过程中还应该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人才交流,通过引入国外知名、经验丰富的利率管理型人才,提升利率管理专业水平。
(四)开发金融创新产品,建立风险应对体系
金融创新产品以及风险应对工具的开发和应用,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风险时具备更多的选择性。在开发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或工具时,应该根据商业银行周边所处的市场特征以及银行内部现有的金融工具种类进行灵活的调整,建立起独属于自身特色的产品库,能够应对不同的市场变换特征以及金融环境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同时,对于西方市场中现有的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以及衍生工具也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据银行自身的发展特色以及市场变化情况在原有的金融衍生产品以及衍生工具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