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清盘的情况有四种:
运作期满清盘。是在基金成立时合同约定的到期日进行清盘。
触发式清盘。是基金不满足规定,触发清盘的“红线”,被迫终止。根据中国基金有关法规,在开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后的存续期内,若连续60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者连续60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达不到200人的,基金公司就要报会并提出解决方案,要么清盘、要么转换或者合并,并提交持有人大会表决。还有一种是发起式基金,在合同期满3年时,若基金规模低于2亿元,基金合同应当终止,但在成立后3年内规模低于5000万元是没有清盘风险的。
表决清盘。是基金份额持有人通过召开大会主动决定终止基金合同进而清盘。这种清盘方式给基金公司带来的操作成本较大。
合规清盘。因不符合监管要求而必须进行清盘。
小贴士
买基金时,《基金合同》中基金的清盘方式也是个重要讯息。
从以上四种方式可以看到,基金清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合同到期,有些基金在设立时就说明了到期的时间;还有很多是因为规模低于法定标准,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因为基金运作不佳,所以少有人买以致规模不足,但过去5年的基金清盘数据显示,近80%因规模不足被清盘的基金是盈利的,只是因为持有人赚了钱就赎回了,而这些基金的收益率又不比市场上其他基金突出很多,导致无法吸引新的资金而被迫清盘;还有原因是持有人主动选择清盘,或因不符合监管或政策要求而被迫清盘,如一些分级基金、保本基金等。
基金清盘会给投资者产生什么影响?
基金清盘并不会使投资者血本无归,钱也不会不翼而飞,因为基金公司会根据最后1天的基金净值退回给投资者。那么就有两种情况,一是基金净值比买入时高,比如你在净值1块钱时买,清盘时的净值是1块2,这样你的账面是盈利的,不过这种情况较少。通常情况是第二种,基金净值比买入时低,这个时候被强制赎回,就只能接受亏损的现状。
投资者在面对基金清盘时,有三种行动可供选择。
一是转投其他产品。基金清盘需要一定的清算时间,你的钱并不能立马到手,一旦开始清盘,你的资金流动性就被锁死,而转投其他产品可以回避等待资金到手的时间,另外,如果是转换该公司旗下的基金产品,一般没有额外的申购费。
二是提前赎回。从基金公司发布清盘公告,到基金公司正式开始清盘并停止赎回,一般间隔30天以上。只要基金开放赎回业务,这期间的任意交易日是可以赎回基金的。如果基金是因为运作不佳被迫清盘,提前赎回不失为一种痛快地止损方式。
三是乖乖等待,清盘结束后拿回自己的那部分钱。基金清盘需要时间,从历史情况看,最短的也要一个月。基金清盘期间你的钱只能享受0.35%的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且还要承担清算期间的清算费用。相比较而言,前两种方式更佳。
小贴士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开放式基金连续20个工作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不满200或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因此买了基金之后要关注基金的定期报告,可以在基金公司的最新季报(半年报、年报)的“管理人报告”中的“报告期内管理人对本基金持有人数或基金资产净值预警情形的说明” 查看基金是否有面临清盘的风险,从而提前采取行动。
那么如何避免选到清盘风险很大的基金?
第一是避免规模较小的基金。从触发清盘的“红线”可以看到,规模5000万以下的基金就千万不要碰了。
第二是关注持有人结构。小额散户过多会有清盘风险,因为散户不像机构投资者,他们投资额小、资金稳定性差,风险承受低,很容易影响基金的规模。但是,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太大也不好,比如一个机构投资者持有基金规模的95%,如果机构将资金一次过抽走,基金清盘风险就大了。
第三是关注所属的基金公司。若基金公司资产规模较大,市场认可度较高,客户粘性较好,则基金的清盘风险相对较小。因为一旦基金出现清盘的可能,他们拥有及时补救的能力,以防止出现清盘,给公司商誉带来负面影响。
第四是在股市大涨大跌时要警惕。当股市大跌时,可能会有很多投资者信心受挫,大受打击后割肉赎回,导致基金规模迅速缩减。当股市大涨时,债券基金就有危险了,因为股票与债券负相关,一旦股市表现较好,债券型基金往往表现不佳。
第五是谨慎投资一些特殊类的基金。如分级基金、保本基金、定增基金,这些特种基金面临的政策风险和未来不确定性较大。另外,打新基金也要谨慎投资,底仓股票表现不佳拖累打新基金成绩,未来若不能及时转型,被清盘的风险也会很大。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基金清盘会越来越普遍。对市场而言,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那些表现优秀的基金会生存下去,并且规模持续增大,而表现糟糕的基金则陆续淘汰出局,因此要理性看待基金清盘。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风险提示:本资料仅作参考,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