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投资相关资产
上市公司除了日常经营外,赚的钱也会做一些投资,常见的投资相关资产有哪些,且分别对利润和股东权益有哪些影响呢。
1、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司打算短期持有来获取差价的资产,包括债权、股权、基金等金融资产都属于这个科目。当然只是打算短期持有,具体持有多长时间不一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不需要折旧,直接以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作为该资产的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影响当期利润。
其中买入时产生的交易费用,作为当期费用,从利润中扣除。
持有期间产生的分红和利息,作为投资收益,加进利润里。
其中由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利润或亏损,虽然记入了当期利润,但是税务局是不认的,所以这边的损益是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重要源头。
如果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在牛市里,由于股价波动会记入上市公司当期利润,所以牛熊市中,会对上市公司本身的股价起到助涨或助跌作用。
2、持有至到期投资
这个科目里放的一般是各类负债。
这类投资收益如何计算?
一个企业拿1000元买了1000元面值的债券,放进“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里,那么每年按债券约定利率该收的利息,将直接放进利润表“投资收益”科目。
注意,是该收的利息,不是收到的利息。对方付没付利息,不影响公司将利息计入利润表。
是否拿到现金,只是记在资产负债表“应收利息”科目还是“货币资金”科目的区别。
但是债券不都是按照面值卖的,有些债券可能定一个较高的利率,然后以超过面值成交,100元面值的债券,利率10%,但是要120元才能买到。
有些则反之,利率低,也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卖出。如极端的100元面值0利息,5年还本,70元就可以买到。
这个时候每年投资收益如何计算呢?
上述两个到底是哪个收益高呢?
这里需要理解一个概念,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将债券持有过程中获取的两部分收益(买价与面值差、利息收入),分摊到每一年,计算当期收益和剩余成本。
例如,某公司1000元买入一笔面值1250,票面利率4.72的5年期债券,放入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这笔投资代表未来公司每年可以收到1250*4.72%=59利息,然后第五年一次性收回1250
那公司每年投资收益应该是怎样的呢?
每年计入利润表的数字,是投资收益。
计入资产负债表“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的,是摊余成本余额。
上期摊余成本减去本期已收回成本,就是本期摊余成本余额。
本期已收回成本,等于现金流入(实际收到的利息)减投资收益(应该收到的利息)。
如果实际收到的利息比应该收到的利息少,则已收回成本会是负数,相当于把这部分差额又重新借给那家公司了。
那上述这些数字都是怎么来的呢?
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余额*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怎么计算的呢?
首先了解一个概念,叫折现。
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如果无风险收益率是5%,那么今天的105元就跟一年后的100元价值是一样的。而将明年的105元按利率5%折算成今天的100元的过程,就叫做折现。
105/(1 5%) = 100
实际利率就是将最后拿到的本金总数折现,折算回今天的1000元。
参考上述公式,假设实际折现率是r。
[59/(1 r)] [59/(1 r)^2] [59/(1 r)^3] [59/(1 r)^4] [(1250 59)/(1 r)^5]=1000
大约计算出r=10%,也就是说实际利率是10%左右。这个公式主要是为了计算什么样的折现率(r)可以让未来收到金钱的总和折算到今天价值,等于当前支付的1000元
看懂了上述逻辑,就可以理解,报表中“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值每年的变化是正常的,每年投资收益不等于收到的利息,也可以用公司公告的投资收益和账面余额,反推出公司这笔投资的实际利率。
重点需要关注的点如下:
关注1: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大额减值。当发现持有的投资有确定证据发生减值时,对其计提减值要谨慎。很有可能是公司首先虚构了收入和利润,然后购入掺水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然后减值毁尸灭迹
关注2:减值的转回。由于债权类的减值,当减值迹象消失后,是可以转回的。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减值测试错误导致的,也有可能是公司对当期利润有操纵意图,需注意。
关注3:重分类。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以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互重分类,将从摊余成本计量变为公允价值计量。其实企业具体放到哪,我们都不关心,不过开始放到这,后面换个地,这个需要值得关注。任何会计政策的改变,都要高度重视。看改变原因是否合理,这样变对当期和以后的影响是什么。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对于那些没有想好是放到短期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中,还是放到长期持有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中的投资,都放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当期利润,而是计入权益科目下的资本公积,只影响净资产,不影响净利润。
不进入净利润,所以就不交税,卖出的时候,才把卖出与买入之间的差价计入到当期利润表,同时在资本公积里把跟该资产累计的资本公积去掉。
重点需要关注的点如下:
关注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发生的减值损失和外汇汇兑损益,进入利润表对应的“资产减值损失”和“汇兑收益”科目,影响当期利润;
有公开报价的权益类资产的减值损失,当减值迹象消失的时候,可以转回资本公积项目,影响净资产,但不影响利润;
无公开报价、公允价值无法获得的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
债权类资产的减值损失,当减值迹象消失时可以转回利润表,增加当期利润。
持有期间,宣告的股权分红或应得的债券利息,计入当期投资损益,影响利润表。注意这里时宣告的分红和利息,跟是不是收到没关系。
关注2:上市公司如果将持有的股票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为盈亏都不体现在利润表上,所以它可能是一块隐藏的金矿,也可能是一个地雷。取决于当期股价高于还是低于买入成本。这个需要特别关注,说不定可以提前发现金矿。
4、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主要有几种。
完全控制,持股比例大于50%,核算的时候使用成本法,公司宣布的分红,都进入利润表;
合营(合同约定)或者联营(20%-50%),核算的时候使用权益法,按持股比例确认经营盈亏情况。
重点需要关注的点如下:
关注1:长期持有其他公司的股权,只要不卖,持有期间的股价变化,对当期利润就没有任何影响。只有持有的公司经营业绩变动或产生分红,才会对利润产生影响。具体看,以成本法核算,持股对象宣布分红,直接计入利润;权益法核算,经营盈亏按持股比例算进当期利润表。
关注2:持股期间,由于非经营因素导致被投资对象净资产发生了变化,如果持股比例没变,那么被投资公司变化的这部分,就计入上市公司资本公积,不影响利润。
如果持股比例变了,视为出售部分股份,将新持股比例对应的净资产增加额和出售部分股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算作投资收益,计入利润表。
股权交易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关注1:交易方处于同一控制(同一法人或自然人控制)下,监管部门禁止交易产生“利润”。
关注2:买价大于被投资对象账面可辨识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差额部分确认为合并报表的商誉,之前商誉部分说过,这个地方容易有猫腻。
总之只要发现同一控制下的股权交易作价有失公平,那就可以怀疑公司在美化利润,保持警惕。
5、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实质上是一笔质押借款,如你用价值100w的债券,作价格70w卖给我,签一个协议,承诺下个月今天,71w卖回给你这个债券。这个债券在我这就记做“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了解即可,银行相对用的比较多。
6、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买来不是为了自用,就是为了赚租金、升值用的,这部分房产和地就会被放进投资性房地产科目内。
投资性房地产有两种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模式和成本模式。
其中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不需要计提折旧和摊销,直接按当期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权益”科目,影响当期净利润,但这个都是纸上富贵,自己没收到钱,税务局也不认。
成本模式计量,和普通存货或者固定资产没什么区别,按时计提折旧,并将当期收到的租金计入利润表的其他业务收入。
重点需要关注的点如下:
关注1:对同行也公司去比较时,不能单纯比较市盈率市净率之类的指标,因为有些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每年房价涨幅大,显得获利能力很强、净资产很高,导致市盈率、市净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