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中美货币汇率,或者谈到哪个国家印钱更多的时候,有不少人会说:敢不敢让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可自由兑换就是好事吗?人民币目前为什么不能可自由兑换?要知道,历史上美国人就是用这一招把日不落帝国的英镑赶下霸主神坛的。
首先纠正一个概念:可兑换,不等于百分之百的完全可自由兑换。为什么呢?2020年周小川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就指出过,全球反洗钱、反恐融资、反毒品交易等等,这些都是涉及到外汇兑换的,都是需要管控的。他只是举了几个大家都能明白的例子。后面我会讲到,即使宣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国家,其实也不是真的完全可自由。
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可自由兑换包括3个层次:一是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二是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三是完全可自由兑换。什么是“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比如国际贸易、劳务输出、资金直接转移,通俗讲就是国际收支中经常发生的项目。这些项目,目前是可自由兑换的,但需要提供证据,保证项目是真实的。所以并非通俗意义上理解的“自由”,它仍然是有条件的。
资金直接转移指的是什么呢?比如2014年潘石屹向哈佛捐了1500万美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国际上也有很多资金捐赠给中国,这都是直接转移。
那什么是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呢?比如有老外想在中国开个厂,那得有本钱吧?他带进来的本钱就属于“资本项目”。反过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也一样,需要换成美元、欧元等货币出去。
如果要进一步细分的话,那么这些都属于“生产性资本项目”,还有一种叫“投机性资本”,比如跑到中国来炒股的那部分外资,那就属于“投机性资本”,这是有额度限制的,不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
这几年央行在讲这些项目的时候用词都是“可兑换”,而不是“可自由兑换”。这里边其实强调的是“可控”,完全自由了容易失控。比如前几年国内一些企业动不动就天价收购国外公司或球队,连普通老百姓都在担心这些行为的背后会不会存在资金出逃呢。当然有这种可能。
目前阶段如果实施完全可自由兑换政策,那么受伤最深的是普通老百姓。举个例子: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美国国内物价飞涨。美国6月份CPI同比增长5.4%,而中国才1.1%。美国物价飞涨,是因为钱印得太多了,但生产却停滞。如果中国央行允许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那麻烦来了,美国人可以把印出来的美元都搬到中国来,然后买买买。这就会带来一个可怕的结果:一是中国国内的商品价格因此而飞涨,因为买的人多了嘛;二是人民币的汇率会疯狂升值,原来1美元可以换6.5元人民币,如果美元疯狂涌向中国,那就可能变成1美元兑换5元、3元、1元人民币,这就会让中国企业失去出口竞争力,原来国内成本1元人民币的东西,拿到国际上变成了1美元的成本,一下子就变贵了。这将造成国内大量企业倒闭。
在金融理论上有一个词叫“三元悖论”,意思是说,在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性和资本完全自由流动这三方面,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同时做到这3点。比如中国,我们选择的就是保1和2,放弃3;中国香港地区呢,它保的是2和3,放弃1。美国也没法做到1、2、3全保,它选择的是保1和3,放弃2,所以美元指数的波动是比较大的。
在历史上,英镑就是因为可自由兑换而吃了美国人的大亏。1946年,英国经济困难,不得不向美国求助。美国开出的条件之一是,美元和英镑之间必须自由兑换。人往高处走,对货币的选择也是一样的。当时美国经济远比英国强,所以人们当然更愿意选择美元。于是不到一个月时间,英国的黄金储备就损失了10亿美元,因为要应付大量货币兑换,英国没有足够的美元,那就只能抛售黄金换取美元。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事实上就是因为泰铢可自由兑换和泰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导致的。泰国国内机构需要用泰铢,但在国内借不到,于是就借外债,借到美元后换成泰铢在国内使用,但是期满后还是要还美元。一旦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要么外汇储备枯竭,要么汇率守不住,必然出现问题。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就出现过多次“港币保卫战”,最终都是依靠强大的祖国做靠背,才涉险过关。
目前全球号称可自由兑换的国家有67个,但实际上这里边有很大的水分。一部分国家是为了借此吸引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比如俄罗斯,它早在2006年就已经宣布卢布可自由兑换,但俄罗斯至今仍然保留着《外汇调节与外汇管制法》,2020年根据该法开出的罚单超过5亿卢布。韩国则在2016年6月宣布了新的资本管制规定,变相限制商业银行自主兑换外汇的可能性。
中国真要完全放开了兑换,那可不得了!还记得前几年有人到银行排队换美元吗?只有当中国经济足够强大了,人民币的全球吸引力足够强了,我们的“可兑换”自由度才能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