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债券违约:现状、影响与前景”
5月18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第一创业(002797)证券联合主办的中国债券论坛在北京举行了“中国企业债券违约:现状、前景与应对”的主题讨论会。会议由国家金融发展与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教授主持。论坛认为,信用债市场违约是从民企到央企、再到地方国企的扩展过程;从无法支付当期利息、到本息皆无力偿还的投资者潜在损失越来越大的过程;从公司债到中票PPN、再到短融的期限“由长及短”的过程;违约风险有逐步向评级高、股东背景较强的方向演化的趋势。 从违约风险发酵过程看,违约主要从新能源行业开始,逐步扩展至设备制造、钢铁、有色、采掘等周期性行业,最后扩展到食品饮料等非周期性行业。在经历中国信用债券市场快速扩张之后,债券市场违约将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常态之一。
论坛认为,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信用债违约上升,周期性行业违约成为全球信用债券违约的共同特征,中国的债券违约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的。当然,违约更多是由国内因素使然,经济增长率持续下行、需求不振、投资萎糜、PPI长达数年的负增长、产能过剩和设备利用率严重不足、行业亏损面扩大等是违约上升的宏观与行业因素。导致违约的企业微观因素则主要在于高杠杆(高资产负债率)、持续亏损、现金流低下或者治理机制不健全。
债券违约的影响已经部分地显露出来了。债市违约拖累一级市场,影响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推迟或取消发行的债券大幅增加,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流下降,可能加剧违约风险。违约提高了风险溢价,债券发行利率也水涨船高,不利于“降成本。债券市场的动荡导致社会对信用的定价出现混乱,使得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偏好下降,流动性下降,价格波动加大进而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不畅。违约高发最终使所有金融资产的风险溢价上升,冲击传染至其它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但在另一方面,打破刚性兑付和适度的违约,有利于发挥投资者的约束,使债券市场收益率更好地与信用风险、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相匹配,债券收益率/利率可更真实地反应企业筹资的使用效率,因此,适当的违约将促使债券市场的价格信号对在引导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就未来而言,鉴于宏观经济难以在短期出现反转,大宗商品难以走牛,民间投资相对悲观等都难以改善企业债务的宏观环境。同时,发债企业的短期偿债压力较大,163家企业的短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值超过了90%。企业的偿债能力比较脆弱。然而,众多企业的偿债能力较脆弱。近一半发债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为负;一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奇高;货币资金与总债务、货币资金与短期债务之比都非常低,筹措偿债资金的压力较大。货币资产与总债务之比、货币资金与短期债务之比都非常低。 同时,“权威人士”强调:“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这意味着,债务紧缩将成为中国降杠杆的最重要途径,违约可能会因此而进一步上升。
论坛强调,无论如何,违约并不改变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大方向。但为了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切切实实地贯彻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发债企业要把“信用”当作“信仰”、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谨慎举债;中介机构应以客观、公正而不是利益至上的原则服务于债券市场;推进企业破产制度,破产和解、破产重整和破产清算都应当成为保护投资者最后机制,通过破产对一些过度举债而又无法有效率地使用资本的企业实施惩戒是必要的;从信息披露、债券持有人会议、担保人约束和特殊保护条款等多方面完善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
不惧行情!跟着主力这样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