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问题
Art:市场上有太多「短信息」,如果你没有「全局观」&「长期观」,你会搜集信息搜集到疲于奔命,却又总是做出错误判断。
在急着了解什么是MLF(中期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之前,你要明白,在背后驾驭这些复杂指标的源头,必定是一组清晰简单的概念。因这是人类所有制度发明的源头,都是由一些人,在实务中解决问题时,发展出的一套逻辑。一开始逻辑必定简单,但随着人数变多、解决问题范围变大、影响因素变多……,这个架构就会越来越臃肿,随之变成一个庞然大物。
可是,要操作这个庞然大物的领导班子,绝对无法同时擅长驾驭这个庞然大物的所有细节。设想你是最高领导,你要做最后决定,但在你面前展开的问题必定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你懂的」&「你不懂的」。
而随着你驾驭的组织越庞大,「你不懂的」的部分会远超于「你懂的」的部分。于是,为了驾驭这ㄧ大块「你不懂的」的部分,你只有一个方法,就是——雇用「懂的人」。
而这个「懂的人」绝对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是——能用简单清晰的逻辑,告诉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非得这么做,因他必须先取得你的信任,才能获得你的授权,而他的工作通常会包含一个「解决棘手问题」的目标;「解决棘手问题」又通常会伤筋动骨,会让情况先在某些部分恶化,才逐渐好转。所以他必定要把问题简化成简单逻辑说到你懂、说到你相信、说到你愿意在外界强烈抨击时,义无反顾的支持。于是,身为小老百姓的我们,只要用心揣摩出这套清晰简单的逻辑,你就能安心的做出正确的大方向判断。
回到正题,去年我们曾说过,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位病人,「失业率」就是一个国家的「心跳」,如果政府是「外科医生」,不论他要进行任何手术(如改革、政策、福利等),他都要随时监控「心跳」(失业率)。
2015年~2016年9月,因影响「心跳」的因素还没有完全稳定,所以政府在动「房价调控」的手术时,必须小心翼翼的,既要有压抑房价的效果,但又不能出手过重,所以采取「微幅加码」 「控制舆论」的策略,所以「调控」—「冷清」—「恢复上涨」—「调控」,就变成这个阶段的主调。
2016年9月后,因影响「心跳」(失业率)的因素逐渐回稳,故政府这个外科医生,越来越能安心的动「房价调控」这个手术了。
而调控政策的要角——「紧缩货币」,是个明确&确定的趋势,因「房价暴涨」这个问题,已严重伤害到国家的健康,如再不打掉市场的「上涨预期」,将可能造成新的重磅问题。问题来了,如果「货币紧缩」是确定的趋势,为何我们还常常看到「政府放水」的消息呢?各位可先想想,我们稍后解答。
请问各位一个问题:某天各位一炮而红,突然被邀请去参加《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录制。其中有个挑战,只给各位冷水、锅子、木柴、打火石,要求各位烧一锅温度88度的水,温度持续5分钟。
■ 如果是在各自房间的厨房里,各位觉得难不难?——还好,一般人都做得到。
■ 如果把你移到室外呢?——稍微难一点,但应该还做得到。
■ 如果把你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呢?——那里风大、温差大,所以难度因此又加倍了……
以上有点差劲的比喻,其实说的重点是——
▲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多少?
当你在室内的时候,你的环境相当稳定,不会有大风把你的火吹熄,不会有大雨把你的火浇熄、把水变冷;而你在室外将水维持一个温度,需要面临比室内更多更极端的变量。
类似的,政府在处理调控问题时,就像处在一个一下30度、一下又零下10度;一下大风雨、一下大太阳的环境下烧水。政府面临的是一个动态且变动剧烈的环境,所以一定要有微调的机制,当你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里将水的温度定在88度,你一定要有「微调升温」&「微调降温」的方法,前者可能是加柴火、让水变少、加锅盖……,后者可能是减柴火、加冷水、打开锅盖……
政府面对的状况就是这样,他们无法精准预知影响经济的所有因素在当下&未来是否会产生影响?以及产生多少影响?他们就像照顾柴火的人,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后,守在锅子旁,不断微调锅内水的温度,试着不要偏差88度太多。
各位可以把央行和银监会的领导,视为心中有明确长期目标的短期战术高手,不断的微调、不断的微调、不断的微调且每次微调后,都要覆盘审视决策的缺陷,在下一次进行修正。
但微调是有技巧的,之前说过:
请看这张图,大家还记得瓜农的例子吗?「价格」&「数量」你只能「绝对控制」一个。因管理方便的考量,现代央行多半选择绝对控制「价格」,而「货币的价格」,就是「利率」。
但「利率」(在此指的是「基准利率」)是所有金融商品的定价基础(如各种债券、银行的存款、贷款、保本型投资产品……),所以只要一调利率,所有金融商品都要重新定价。有些定价看起来很简单,但很多定价很复杂,即使你不见得明白这件事的影响为何如此重大,但你应该能猜想,如此影响重大的「货币价格」,应该不适合常常变动,意思就是:「利率」不适合担任「微调经济」的工具。
既然不动价格,央行就开始思考,可不可能相对控制「数量」来当作「微调经济」的工具呢?
所以90年代的日本央行,就发明了QE(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言之,就是央行购买某种东西A,把钱放进市场里。这个东西A,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债券」,因债券(特别指国债),相比其它金融产品,是价格最平稳的一种(P.S.当然这个特性在过去一年被严重推翻)。但国债最短也有10年啊!还是很难短期微调。而且央行直接购买东西A,其目的,是为了让东西A的卖方,卖了A后有钱到民间去消费,可这些卖方未必听话,有钱立刻在国内买东西。
因此央行又会想,如果有一群人,我给他们钱,他们立刻会去买东西,那就更好了。找来找去,蓦然回首,那人竟在灯火阑珊处的银行柜台门口——就是国内的贷款户,他们不是买房、买车、买消费品;就是买设备、员工、企业周转金,都是能够增进国内消费的好对象。而银行方面,又会因为各种因素,有和央行借钱出来贷款的需要。
故超级聪明的央行,把原本单纯「借款给银行」这件事,设计成短期or中期「微调贷款数量」的工具,而且这个工具「有放就有收」、又能设计「时间长短」,能随时加码减码,赋予央行随着外在环境剧烈变动时,弹性增减柴火的能力。
故此次央行放水这件事重要吗?实际上,它的本质是「微调」,除了文章内所说的部分MLF即将到期外,还有一个原因:四月份的经济关键指标(通膨、PMI……)在多个月稳定恢复后突然下跌,故央行此时多放一点钱,以防万一是非常正确的。除非这些指标连续三个月下滑,不然央行是不会改变「货币收紧」的大方向。
所以这次所谓的放水,只是「微调柴火」,本质上没有意义,不需理会。至于政府是否有意让水淹三四线城市,我不认为这次放水的目的在此,但政府也会被动的接受这件事。因对许多三四线而言,目前房价还没涨到严重伤民的程度(除了几个话题性地区外),资金涌入仍然是利大于弊,当然涨到一定程度后,调控也就跟着来了。所以去年我们才说,三四线接下来很可能会涨,但各位仍然不该买,因刚需&改善型买方的多寡,才是一个城市一个商圈房地产市场的实力所在。
以上,说明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