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翠华
4月18日,由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携手万户良方科技共同发起、中国市长协会支持的“万户健康公益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办。该项目首批试点由首家全国性相互保险组织——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简称“众惠相互”)设计开发老龄高危慢病人群专属普惠保险产品,为接受健康管理的老龄慢病患者提供风险保障,并由基金会向老龄慢病患者捐赠,以“普惠保险+公益组织”的组合方式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据记者了解,该项目遴选自愿接受较严格的就医用药秩序、分级诊疗秩序和慢病管理纪律的患者,为其提供免费大病补充保险和药品长期订购供应服务。无须患者多花钱,可在地方医保平均30万元大病保障的基础上再提高30万元保障。这样,就能切实长期持续消除这些患者的大病负担,尤其是减少灾难性医疗花费,避免因病致贫或返贫,探索建立一个扶贫攻坚的长效机制。目前,该模式已先后在安徽、山西以及贵州等地试点取得良好成效,提升了慢病保障体系的建设。
具体来看,众惠相互的老龄高危慢病人群专属普惠保险的被保险人为50-100周岁人群,保障内容包括:重疾住院医疗和特殊门诊医疗保险,保额20万元/年;恶性肿瘤特定药品医疗保险金,保额10万元/年。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有2.6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占人口比重超20%,中国社会将迈入中度老龄化。如何让2.6亿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从“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看,保险将在“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承担更重要的责任。老人们的大病治疗费用是全国医疗费用的绝对主体,但目前传统商业保险对被保险人身体要求较高,适合老龄群体健康保险产品明显不足。2021年4月7日,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供适当、有效的普惠保险产品;要加快满足7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保险保障需求。适当放宽投保条件,对有既往症和慢性病的老年人给予合理保障。
为响应“十四五”规划建议,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发起“万户健康”公益项目。
为此公益项目,众惠相互立足老年慢病人群,设计开发了专属普惠性保险保障产品,突破慢病老人“不能投保”的难关。该重大疾病医疗保险产品,可为100岁以内的慢病老人提供重疾住院医疗和特殊门诊医疗保险、恶性肿瘤特定药品医疗保险金等保障,保额每年最高30万元。同时,项目首倡按需配药和以需定产,用数字化工具对各类严重的药品浪费环节进行精细管理,引导个人和企业向善,不浪费不滥用,降本增效并节约医保,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为每一位老龄患者长期进行数字化健康风险画像,对高危者坚持大病预警。
该项目具有普惠公益的属性,众惠相互董事长李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这个项目上,我们采用公益化运行机制,提供纯粹的风险保障性产品,与传统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不同的是,我们不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支付手续费及佣金,严控自身经营成本,公开透明,年度结余部分将作为疾病津贴进行返还,旨在将资源最大限度用在保障和健康管理服务方面,以提高老人的抗风险能力,固守保险的本源,做真正符合老百姓需求的普惠保险。”
对此项目,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认为:“这是普惠保险落地民生服务的典型案例。相互保险具有天然的公益普惠属性,能有效提供人民群众真正需求的补充性福利保障,将更为充分的健康保障有效扩展至弱势群体、带病群体或特定人群等,众惠相互与公益基金结合就是很好的尝试。以众惠相互为代表的具有公益普惠属性的相互保险组织,探索研究如何把公益项目做实,适应了中国公益保险的需要,适应中国老龄化人保险的需要。”他同时呼吁,要加大政策层面的引导,支持以相互保险为代表的普惠保险的发展,推动实现从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进一步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际民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保险保障和服务。
(编辑 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