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4.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3%,环比增长0.6%,与2019年同期比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与此同时,工业、零售、投资、进出口等同比增速都超过20%。一季度经济实现稳健开局。
专家认为,一季度生产恢复保持强劲势头,需求恢复明显加快,经济修复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在向潜在增长率水平回归。但也需要看到,疫情还在全球蔓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宏观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基调,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预调和微调,要把握好政策调整的力度和节奏,为不确定性留足政策空间。
多项经济指标
实现两位数增长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指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3%,是受到上年基数较低、员工就地过年工作日有所增加等不可比因素影响。一季度GDP环比增长0.6%,两年平均增长5.0%,表明我国经济稳定恢复。
除了GDP外,一季度多项指标同比也实现双位数增长。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9.2%。
国经中心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一鸣在出席第139期“经济每月谈”时表示,扣除基数较低的影响,一些指标已经恢复到了疫前水平,经济总体保持了持续恢复的态势。
“今年以来,经济恢复的内生动力在改善。”王一鸣说,随着经济复苏面的不断扩大,企业效益持续改善,企业的投资意愿将逐步增强,可能对下一步经济恢复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从绝对水平看,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复苏势头较为强劲;从相对水平看,一季度中国经济相对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同比增速差重新扩大到20%左右的高位,显现出疫情管控措施的有效性和供应链的短期替代效应。随着疫苗接种的广泛推进,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渐趋明朗,中国经济内生复苏的节奏也将延续,全年经济增速有望稳健运行在6%的底线目标之上。
部分领域
还未恢复到疫前水平
虽然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冲高,但专家指出,由于全球疫情并未结束,不确定性还广泛存在,国内部分经济领域还未恢复到疫前水平。比如,虽然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但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仍为负值,目前制造业投资的水平相当于疫情前的96%左右。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研究室副主任冯煦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从生产端来看,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了自2013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最高点。而工业企业投资意愿仍然不足,背后原因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爱华表示,这一方面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比较多的困难,仍然在恢复状态中,在投资信心上仍然有一定的顾虑,另一方面表明企业仍在观察市场。
不过,刘爱华也强调,制造业投资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对制造业投资恢复很有信心。企业效益在提升,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都在安排之中,民营企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有利于制造业投资恢复的因素正在慢慢累积和增加。展望全年,经济有望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
王一鸣还指出,居民消费恢复还相对滞后,同时外贸订单增速也在放缓。国际货运价格上涨和货柜短缺也成为外贸发展新的制约,外贸持续稳定增长仍然面临压力。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也面临一些困难。
宏观政策仍将坚持
以我为主稳中求进
考虑到前述因素,王一鸣认为,宏观政策仍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新出台的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政策要尽快落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也要进一步落实到位。考虑到经济恢复的结构性差异,还要重点促进消费和服务业的恢复,并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政策支持。长期来看,要注重跨周期平衡,为不确定性留足政策空间。
程实也预期,宏观政策着力点仍将坚持统筹兼顾、稳字当头、不急转弯。一方面在供应链短期替代效应渐次减弱的背景下维系主动复苏动能,另一方面为结构转型和跨周期调节留有余地。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宏观政策要平衡稳增长、防风险、控杠杆、防通胀等多重目标。他建议,下一阶段宏观政策要继续稳字当头、以我为主,继续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促进就业改善质量提升,加大力度提振内需,稳定外贸与出口,牢固复苏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关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对各种可能的内外部风险做好应对准备。
冯煦明认为,一季度GDP的两年平均增长率为5.0%,仍低于经济潜在增长率,表明经济修复尚未完成。面对经济复苏不平衡的局面,以我为主仍将是宏观政策考量的主原则,将继续适度维持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做到“扶上马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