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是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就是做小、做散。”近日,张家港行董事长季颖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详解了该行业务再下沉的经验和挑战。
“目前小微业务仍是蓝海,远未达到天花板。”在季颖看来,若坚持“专业、专注”的经营理念,向专业化、差异化深度转型,“做小”也能做大,“做散”也能做快。
目前,在国内4000多家银行中,中小银行占比95%以上。但在利率市场化和国有大行业务下沉等多重压力下,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银行业竞争是必然的,中小银行要直面竞争。农商行要做的首先是服务好存量小客户,其次是业务再下沉,挖掘出在整个金融系统从来没有贷过款、但有资金需求的贷款户。”季颖称。
作为全国首家由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的农商行,2017年1月,张家港行(002839.SZ)以每股4.37元的发行价在深交所上市。上市3个月,股价就创下27.41元的历史高位。4年之后,张家港行股价回到发行价附近,截至4月15日收盘,收于5.48/股。
第一财经:近年来,国有大行、股份行的业务不断下沉,对地方中小银行的业务有什么影响?如何应对?
季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加码小微企业,会抢走中小银行的部分优质客户。但中小银行尤其是区域性银行,更具有渠道下沉的优势,对当地企业了解也更加深入。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市场广阔,目前甚至未来多年依然是业务蓝海。
零售业务不同于大批发业务,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对价格不太敏感,更在乎的是放款的速度和效率。只要我们足够下沉,反应快速,生存空间就仍然广阔,具有很大的成长性。
例如,2017年年底,张家港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余额为38亿元,2018年为76亿元,2019年又增长50多亿元,2020年年底余额为175亿元。近期已经突破了180亿元。
为践行“两小”战略,推进集约化经营、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张家港行将小企业部、微贷金融事业部升级为一级部门,成立渠道管理部,整合设立零售金融总部、金融市场总部、授信审批部,更名设立数字银行部。
经过3年的发展,其中微贷部门人均管理贷款超过5000万元,服务4万了多个人生产经营户,户均只有40多万元,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远超同业平均水平。
当前,我们正做微贷技术的输出,帮助省内外一些农商行组建微贷团队、培训员工、建立IT系统等,让他们有专业化能力在本地下沉。
第一财经:疫情之后,2021年的信贷投放有何计划?
季颖:最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实施“做小做散”的信贷战略,并坚持本异地机构之间、异地机构之间及新老机构之间适度差异化管理原则,严格大额授信准入。
2021年计划新增150亿元信贷投放。其中,微贷部门的信贷增量为60多亿元,普惠性小企业部的信贷增量为35亿元,其他个贷零售包括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等业务信贷增量为30多亿元,公司类贷款的增量在10亿元左右。
第一财经:近日,中央决定将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延期至2021年底。到期之后,对银行影响有多大?
季颖:届时银行业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但只是少许影响。根据测算,我们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收回率在99%以上,可能会出现几千万的坏账。银行的本质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基本要求是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2017-2020年三年,我们从严认定不良,并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截至去年末,不良贷款率1.17 %,较年初下降0.2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10.51%,比年初提高58.37个百分点。
第一财经:一般来说,中间业务占比高意味着银行收入和业务多元化程度高。如何提高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季颖:当前,银行净息差有收窄的趋势,金融脱媒也在加快,但同时我国财富管理还处在爆发式发展的阶段。我国有规模巨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潜力巨大。因此,我们不会只充当资管变局下的配角,也打算与其他机构联合成立理财子公司。
除此,目前也在加码个人消费商户收单业务,正在投入期,预期未来几年会有良好的回报。
张家港行2020年上半年净息差为2.79%,下半年虽然降低了几十个BP,但仍然高于银行业的平均水平。银行的核心能力在于资产端的投放,来自于对客户分层、分群和实施差别化服务,这是过去几年打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