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批(带量采购)112种药品平均降价54%,下一步采购品类要向耗材、中成药推进,大型医疗设备将来也会考虑纳入。”
9日在武汉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医改高峰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副司长杨志光透露了药品带量采购未来的推进方向。
药品招标采购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是既往招标采购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弊端。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专家组组长章明说,一是量价脱钩,以往的招标采购中普遍只招价格、不带量,企业缺乏销售预期,药品价格难以明显下降。二是质量不齐,国家药监局全口径药品生产企业有7000多家,规模以上有4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的集中度不高,销售费用大,研发投入不多,仿制药的质量参差不齐。三是竞争不足,以前的采购层级比较低,力量分散,议价谈判能力都不足,各地政策也不尽相同,弱化了市场竞争机制。四是缺乏协同,招标采购使用、医保支付、货款结算等方面衔接不够到位,药品出厂价到最后进医院的价格,中间存在很多虚高部分。
章明表示,带量采购可以发挥市场作用,净化流通环境,并促使药价回归合理区间。“降价效果可以说非常显著,每年节约药品费用670亿元,加上地方和其他放量部分,预测每年节约资金超过1000亿元。”
同时,仿制药替代效应也十分凸显。章明说,老百姓使用仿制药和原研药的占比从过去50%大幅度提升到90%以上,老百姓的用药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用药可及度不断提升。
“这两年我们一共有15个产品通过了一致性评价,但在中选与不中选之间,我们非常纠结。目前,中选了2个产品,价格变成了原来的1/10或者1/6。”鲁南制药董事长张贵民说,药品带量采购对药企影响巨大。
不过,张贵民说,这项改革倒逼药企从经营、管理、质量上进行创新。他预计整个医药行业再过三到五年就会出现一波正向的兼并重组,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企业要想方设法把规模做起来,进而产生规模效应和边际效应,这个效应用好了对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会产生更好的支撑。”
章明表示,带量采购政策确实可以进一步促进药品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原来市场份额比较大的企业,集采中选了,市场份额更大,虽然销售额会下降,利润反而在上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集采若未中选,就要好好考虑下一步的生存和发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达到4.5%,是我国工业领域在疫情当中恢复最快的行业之一。到去年年底,医药制造业的利润总额增长率达到11.9%。
章明认为,带量采购常态化与制度化对配送企业的配送时效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医药商业的市场格局将面临重构,流通市场的集中度也会进一步集中。
九州通(600998.SH)医药总经理刘义常表示,今天的流通企业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药品供应配送企业,而是希望通过流通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能为上下游客户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包括药品推广、数据分析,医院信息化建设,药房智慧门店,这些都能提升药品流通领域对药品增值服务的能力。从长远来看,医药流通企业还应该结合互联网大势,打通终端、消费者的能力,包括B2B、B2C、远程医疗等,成为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生力军。
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会长唐民皓指出,任何一次改革对于企业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中国药企4000多家,经营流通企业上万家,未来市场一定是大浪淘沙,留下中国医药行业中最有引领、最能参与国际竞争、最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淘汰的则是那些不合规的,没有创新意识,还是靠红包开拓市场的企业。
对于下一步改革方向,杨志光表示,要以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为突破口,扩大医改政策协调。这包括四方面的工作:要常态化开展药品耗材集中采购,让新的采购模式成为主流,促进相关领域联动改革,放大改革效应;与医保支付、医疗价格、薪酬制度改革等做好有机衔接;做好中选药品耗材进医药的工作;落实集中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措施。
此外,要以医保体系建设为依托,构筑全民健康保障网,推动全民医保从“扩面提标”注重覆盖率向“提质增效”转变,扩大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的覆盖面,建立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