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中资行国际化步伐加快。根据日前由浙江大学发布的《2020年全球银行业国际化报告》(下称《报告》)来看,近十年来,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与全球银行的差距逐渐缩小,发展格局已形成较为明显的三大梯队,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国际化优势明显。
《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占据BII(银行国际化指数)中资银行排名前10。
其中,中行和工行BII均值达22.74,是第3~10名银行BII均值(5.20)的4倍余,国际化表现更为突出,尤其是中国银行,BBI指数达27.68,在全球银行业中排名23;工商银行的BBI指数为17.79,在全球银行业中排名30。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对记者表示,从当前排名中可以到,目前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资源聚集效应明显,前10家银行均为国有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据了样本银行98%的境外资产与营收规模。特别是中行和工商,两家银行境外资产与营收占比均达到了20%,远高于前10家银行平均占比水平(8%和7%)。
《报告》称,当前中资行的国际化发展已形成了三大梯队:第一梯队为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二者为“国际化先行者”,已进入全球性银行国际化排名TOP30;第二梯队则主要包括3家国有大行和6家国家化表现突出的股份行,是 “国际化探索者”,虽在规模上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第三梯队包括以广发银行和平安银行为代表的“国际化初行者”。
整体而言,《报告》提及,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在近十年得到了飞速提升。比如从2010年至今,中资银行境外资产规模与营收均已增长3倍,全球布局国家/地区数已超60个,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同时,8家样本中资行的BII指数与44家全球银行的BBI指数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2010年,全球银行BII均值是中资银行BII均值的3.9倍,而2019年,这一比值已经下降到2.4倍,降幅接近40%,反映了中资银行国际化迅速发展的趋势。
不过,在贲圣林看来,尽管中资行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但相比其他全球性银行,仍有差距。中资行的国际化具有规模愈盛而深度尚浅的特点。以第一梯队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为例,二者境外资产规模均值为7347亿美元,超过全球性银行国际化TOP20的均值水平(6075亿美元),但其境外资产占比均值仅为20.4%,不足后者一半(47.3%),境外发展的深度尚且不足。
境外营收情况与之类似,中资银行国际化第一梯队境外营收规模均值为188亿美元,与全球银行国际化第一梯队的平均水平(197亿美元)相仿,但前者境外营收占比水平(19.6%)却远低于后者的平均水平(58.9%)。由此,《报告》认为,如何深化境外发展,由大转强或许是中资银行国际化领军者们应当着重关注的问题。
比较来看,目前全球银行业中,国际化指数排名TOP20的银行均来自发达国家,国际化水平远高于新兴市场国家银行。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银行所在的国家市场开放更早,国际化发展历史也更为悠久,国际化水平相应也就更高。此外,TOP20中,亚美两洲共拥有7家银行,欧洲则独占半壁江山(13家),渣打银行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国际化的银行,欧洲各银行的国际化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该《报告》是由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学金融研究所联合发布,至今已发布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