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炎涛
“减碳是钢铁行业一直以来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冶金建设国家队,推动钢铁行业的升级改造也一直是中国中冶的主责和主业。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我们提出了冶金建设四化: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高效化,承担起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责任。”3月29日,在中国中冶业绩说明会上,谈及碳中和目标对钢铁业带来的影响,中国中冶副总裁曲阳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表示。
年报显示,2020年,中国中冶实现营业收入4001亿元,同比增长18.2%;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6亿元,同比增长19.1%。此外,公司去年新签合同额达10197亿元,同比增长19.5%,历史性首次破“万亿元”,并连续7年实现10%以上增长。其中,全年新签冶金工程合同额143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技术助力钢铁行业减碳发展
随着全球钢铁行业和中国钢铁产能供给过剩,中国钢铁行业进入“化解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破立并举这一深度调整期。中国中冶执行董事、总裁张孟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家做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体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中国中冶所服务的钢铁行业是碳排放的大户,公司对此非常重视。事实上,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已到达天花板,多年前已开始限制产能规模。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国内钢铁产能很难再增长。中国中冶将会在钢铁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方面一马当先。
除此之外,张孟星还表示,随着国家对碳排放要求的提高,国内钢厂也在积极走出去,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提早进行布局,这对于中国中冶来说是新的机会。预计下一步国内钢铁投资会有所下降,国外会增加。中国中冶希望通过自身努力,适应钢铁行业新的布局和发展,在冶金方面订单保持稳定。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来看,钢铁行业碳减排比较直接的方式是以产量控制为主,后面会通过冶金方式的改变,比如氢冶炼技术,以及碳捕获、改变能源结构、循环经济等技术升级改造方式来实现。
据介绍,在低碳化发展方面,中国中冶重点启动氢冶金低碳生产、低碳富氢氧气高炉等关键技术,中冶旗下中冶京诚牵头成立的“中冶京诚-唐钢国际”联合体于2020年12月7日,中标河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的设计合同,至此正式拉开了中国氢冶金发展实质性步伐。该项目是基于氢能利用的“未来工厂”,项目将从分布式绿色能源利用、低成本制氢、气体净化、氢气直接还原、二氧化碳脱除和深加工、水处理等全流程和全过程进行创新研发。
此外,2020年,中国中冶还中标了中天钢铁、山东临沂特钢、印尼德信钢铁等20余个重大冶金项目。同时,公司紧跟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和智能制造的步伐,签约河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项目、马钢铁前一体化智慧管控中心项目。
“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一直是我们长期不断坚持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我们已经把冶金工程的八大部位、19个业务单元开创性地进行了升级,从原料厂、烧结球团、焦化、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连铸、轧钢等部位体系都做了详细的划分,十四五期间会对这一体系进行绿色化和智能化升级,这是在绿色建造体系内系统性的升级。目前,中国中冶在核心装备和工艺环节已经有大量的技术储备,在稳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坚持走高技术发展路线。”曲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2021年市场订单目标12000亿元
2020年,有色金属行情经历了波动起伏,而中国中冶海外三座矿山均实现了盈利,运营情况处于历史最好水平。曲阳介绍,其中,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项目项目全年平均达产率103.2%,达产率位列世界湿法冶炼红土镍矿第一,自2016年以来连续四年实现超产。报告期内,项目累计生产氢氧化镍钴含镍33659吨、含钴2941吨,在世界红土镍矿中单位现金生产成本最低,是全球现有已投产红土镍矿中达产率和运营水平最高的矿山。
“2020年由于全球疫情蔓延,上半年供给侧、需求侧都在减少,有色金属价格下跌,但随着中国疫情有效控制,国外疫情稍有缓解,有色金属价格有所回升。我们按照集团要求,通过各种方式降本增效,最终实现了整体盈利。面对全球竞争,我们自己做好成本管控,同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依靠技术和专利管理,再加上资源控制,我们有信心取得良好成绩。”中国中冶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生态环保产业方面,中国中冶也积极投身生态环保建设,围绕市政污水处理、流域综合治理、黑臭水综合治理、垃圾焚烧发电、土壤及矿山修复等市场进行重点开发。据介绍,公司在水务领域发展迅速,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目前在手运营的水务项目共计27项,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密度高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总设计处理量达262万吨/天。2020年7月27日,中国中冶发布公告宣布,对现有水务板块进行优化整合,成立了集水务、固废、生态环境治理投资、工程建设、运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专业化生态环保子公司中冶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对于2021年发展目标,曲阳表示,中国中冶力争实现市场订单12000亿元,全年收入4150亿元。“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始终不移做强冶金主责主业,全力向高质量建设领域、向新兴产业领域挺进,着力打造“五个一批”(一批一流产业、一批利润大户、一批首创技术、一批稳固市场、一批一流人才),为实现“美好中冶,长富久安”目标不懈奋斗。
(编辑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