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范非法转基因种子流传,近日来,国内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陆续印发关于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的方案。
此前,农业农村部制定的《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省份2021年农业转基因监管方案,并于3月底前在单位官方网站公开。
非法转基因现象屡禁不止
春秋两季是种子市场交易旺季,大田作物中的玉米、水稻、大豆种子交易集中在春季。然而,非法转基因种子现象不时出现,农业主管部门每年也予以重点关注。
目前,国内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已陆续印发关于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的方案。
根据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辽宁省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在加强制种环节监管中,“对制种基地、种子田块开展排查,一经发现非法转基因制种田,立即予以铲除销毁,严防非法转基因种子流入市场。”在加强进口原料加工监管中,强化进口原料流向和标识环节管控,“严防改变进口转基因原料用途,确保全部用于加工。”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吉林省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实施方案》,结合省域实际情况,“以玉米为重点,瞄准重点单位、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落实管理责任,深挖扩散源头,强化执法监管,加强科普宣传,杜绝非法种植,防止未经安全评价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流入市场,进一步加强农业转基因作物监管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1年自治区农业转基因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案件追溯和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对监管线索要追根溯源,“打掉非法扩散的源头”。针对可能存在的进口转基因生物非法倒卖、农业转基因非法制种和种植等行为,实施联合执法,形成高压态势。
严格监管农业转基因生物的背后
对非法转基因现象正本清源之后,接下来正如《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所言,“保障农业转基因研发应用健康有序发展”。
“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瞄准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实施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今年2月1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鼓励农业转基因生物原始创新和规范生物材料转移转让转育的通知》,则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应用相关活动,这都让外界预期中国转基因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采用以转基因、基因编辑为代表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
他说,一方面,现代生物育种的转基因技术,已是一种成熟的育种方法,每年全球种植面积超过30亿亩。同时,基因编辑技术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所掌握,并应用于品种改良培育;另一方面,中国虽是农业大国,但与新大陆国家相比,资源禀赋处于明显的劣势,面对这样的内在约束和外部竞争,更应着力加强种业科技自主原始创新,实现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3月20日,在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称,虽然近年来,中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他说,世界种业已进入到“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正迎来以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在生物育种方面,中国还有很多短板、弱项,当前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农业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育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现代生物技术。根据统计,自1996年批准转基因生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已经累计达到400多亿亩,涉及29个国家。另外,还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转基因农产品。
李成贵称,转基因技术是农业领域的高科技,美国等国家正在大范围应用。他建议,当务之急是政府要推动加大转基因品种(如双抗—12转基因玉米品种)试验示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