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3月20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表示,我们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论坛圆桌会上,易纲列举数据称:当前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在10%左右,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2%,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为2.2%。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易纲表示。
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易纲表示,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在保持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的基础上,货币政策能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定向支持作用。
易纲还表示,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在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的同时,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
绿色金融方面,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约合2万亿美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约合12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易纲表示,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有两个方面的任务格外紧迫:一是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二是及时评估、应对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易纲表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巨大,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人民银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易纲表示,下阶段将重点围绕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深化国际合作五个方面展开工作。
据介绍,人民银行即将完成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删除化石能源相关内容。此外,在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方面,将推动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
“金融稳定方面,我们正研究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货币政策方面,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易纲表示,在外汇储备投资方面,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
此外,易纲在会上透露,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人民银行已经指导试点金融机构测算项目的碳排放量,评估项目的气候、环境风险;已按季评价银行绿色信贷情况,正在研究评价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