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 周尚伃
昨日,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作为两会的“重头戏”,《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出的关键信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解读还在继续。
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候表示:“目前经济增长已回到潜在产出水平,未来在政策制定上需要松油门但不踩刹车,把控好经济运行的大方向。”
他进一步解读道,首先,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货币和财政政策虽然在前期需要同步“减速”,但在转弯过程中还是需要有所差别以确保经济的平稳增长。因此在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中,财政政策需要扮演为经济托底的角色,从而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其次,未来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将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在货币政策上,央行在落实好通过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工具以外,还将继续推出更多的向实体经济让利、支持实体经济修复的手段。例如通过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使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在财政政策上,一方面,可以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加以细化,提前储备优质投资项目,缩短财政资金的趴账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优化投融资模式,提升财政支出效率。未来对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相关产业的政策支持将会继续加大,从调结构的层面促发展。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直接涉及中国资本市场的论述涉及四大方面共49个字:即“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章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不断优化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加强资本市场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同时,不断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使金融、科技和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资本市场将从以下两个方向重点推进:第一,注册制改革与退市机制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一步。一方面,注册制的推进在解决新兴科技创新公司资本支持不足的问题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将进一步贯彻落实金融服务实体,通过提升直接融资占比来适当缓解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在经济转型的新时期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健全退市法律法规,形成多层次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对于风险较高的企业应当实施依法退出,对盲目扩张的企业形成警示,有利于更好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第二,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对内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杜绝区域性风险演化为全国性风险。未来将继续加快健全金融风险处置责任体系,压实股东、各类债权人、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责任。对外加强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不仅为国内债券定价体系的完善及流动性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海内外债券市场的交流联系更为紧密;也是深化金融开放、连接国内外债券市场的重要里程碑,进一步打破了此前存在的外资投资壁垒,大大丰富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
对此,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防止脱实向虚,壮大实体经济,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会得到重视、提升,资本市场的重要度也将得到提升,稳定可以期待。居民储蓄,通过公募基金向股票市场、资本市场转移,这才是刚刚开始,那么如何提升整个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建立一个强大、稳健、健康的资本市场?价值投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市场不会是泡沫化的市场,市场是可投资的市场,长期资金入市的步伐还会提速。整个市场外资进场也才刚刚开始,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的步伐还会加快。”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我国经济在疫情的冲击下实现V型反转,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稳固复苏。然而疫情反复以及外部环境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的恢复基础还有待加强。去年国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增长潜力,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基础、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从而使我国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但是,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防范风险,做好稳增长和稳定增长两手抓,GDP增长率提升,宏观杠杆率也要更稳定。货币政策的重心也已经开始向金融防范风险切换,货币政策在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并且重心向防范金融风险转移。
从风险角度来看,粤开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行业组负责人陈梦洁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两大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一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爆发或存在滞后性,经济修复过程中部分企业债券贷款存在暴雷可能性。2020年监管加大不良贷款压降力度,鉴于部分贷款期限较长,今年也将继续保持不良贷款压降力度,不良贷款的出清或有利于提升贷款资产质量,但鉴于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仍未扭亏,地产调控影响部分地产企业融资和现金流情况,国企的亏损面仍存,要持续关注信用风险状况。
二是杠杆风险。2020年上半年,为抵御疫情冲击,监管坚持引导M2和社融规模增速提升,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稳步恢复,复工复产逐月好转,2020年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社融存量增速在2020年11月出现拐点,开始逐步收敛于名义GDP增速。2020年,实体经济部门(政府+居民+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较去年末上升了24.7个百分点,政府、居民、非金融企业分别上升7.3、6.4、11.0个百分点,而2017年-2019年全年分别上升2.4、下降1.9,上升6.1个百分点。宏观杠杆率的过快增长增加了金融风险和信用风险,货币政策焦点从稳增长转移至防风险。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