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宁
2017年12月22日,苹果期货在郑商所挂牌上市,经过三年多的运行,苹果期货在服务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方面的作用逐步发挥。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获悉,作为期货“扶贫果”,苹果期货在助力产业稳健发展、果农稳收增收方面作用明显,郑商所也因此被中国苹果产业协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2020年度中国苹果产业引领榜样”“发展果业脱贫攻坚成就奖”。
“保险+期货”缓解“丰年难丰收”难题
目前,我国苹果产业整体供大于求,价格步入下行周期。苹果销售没有“最低收购价”等保护政策,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果农“靠天吃饭”,收入难以保证。在这种环境下,“保险+期货”的保障作用更加突出,效果更加明显。
“今年价格跌得多,眼见要陪钱,心里很着急,靠着保险+期货赔付的5900多元,才保住了收入”甘肃静宁县深沟乡麦顶村麦顶社果农杨文太感慨万千的讲到,2020年是他连续第三年参与投保,也是苹果价格跌幅最大的一年,三年来总共获得赔付10284.77元,帮助他规避了市场价格风险,保住了通过劳动得到的血汗钱。
据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苹果期货一上市郑商所就将苹果纳入“保险+期货”试点范围,给予资金支持。2018年以来,郑商所已支持了24个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累计投入资金7423.90万元,覆盖陕西、甘肃、山西等11个国家级贫困县,涉及农户3.22万户,承保苹果现货27.36万吨,目前所有项目都已实现赔付,理赔金额合计14804.95万元,户均赔付4597多元,有效地保障了果农收益。
2018年至2020年,郑商所苹果“保险+期货”试点平均赔付率分别为81.4%、94.7%、134.2%,在各试点品种中成效最为突出,特别是2020年的13个项目覆盖3省1.64万户果农,采取“县域+分散+农民合作社”三种模式,效果显著。
当前,“保险+期货”的三大作用更加突出:一是稳收增收作用明显。2020年我国水果产量预计2.76亿吨,较2016年增加0.32亿吨,供求失衡矛盾明显,如柑橘丰产,价格下跌近50%,苹果产量基本稳定,但价格持续下跌。在此情况下,郑商所苹果“保险+期货”试点赔付9957万元,为果农提供0.58元/公斤的价格补偿,相当于平均售价提高10%,增加果农收益。特别是陕西的6个项目户均赔付6770元,超过2019年陕西果农人均收入的50%,有效防止当地冻害减产后,果农因灾返贫。
二是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引入财政支持取得重要进展。2019年至2020年,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财政厅《关于扩大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范围的通知》中明确将苹果“保险+期货”纳入甘肃省苹果保险中央财政奖补试点,项目实施区域为设有苹果交割库的天水市麦积区、天水市秦安县、平凉市静宁县、庆阳市西峰区。2020年,甘肃省扩大苹果“保险+期货”中央奖补试点覆盖范围至15万亩,项目覆盖农户2.95万户,其中贫困户为2.3万户。甘肃省将苹果“保险+期货”纳入中央财政奖补试点,实现了以财政资金为主推动“保险+期货”项目落地实施的新模式,在财政资金常态化、机制化支持“保险+期货”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这也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方面的重要探索。
中国工商银行联合光大期货、东证期货等6家期货公司在陕西延长县创新性地推出“银行+保险+期货”模式,项目承保1.5万吨规模的苹果,覆盖种植面积1万亩,涉及农户739户。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和金融机构对“保险+期货”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开始自发复制、推广和创新苹果“保险+期货”项目。
三是实现价格保障与激活果农能动性的有机结合,引导果农提质增效。“保险+期货”的保障价格对应于期货价格,一方面有助于引导果农关注期货价格,了解未来价格变化,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另一方面以期货价格为引导,加强果农对交割品质量的认知,提高“种好果、卖好价”的积极性。
提升产业主体应对风险能力
由于苹果贸易“集中收购,全年销售”的特点,现货企业会经常面临价格波动、存货贬值滞销、采购季资金压力大等风险。苹果期货上市后,为产业主体提供了各类风险管理工具,现货企业也开始主动利用苹果期货进行风险管理,稳定经营。
“以前企业面临销售难,存货价格下跌时,没有太多办法,只能被动承受。现在通过苹果期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对后市行情的预判,对冲现货价格下跌风险,保证企业稳定运营。特别是经过前些年的高速发展后,苹果产业已开始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经营困难明显加大,对期货工具的应用,将更好地提高现货企业的韧性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将是未来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国内苹果龙头企业陕西华圣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陕西华圣)执行总经理彭小强对记者表示。
据彭小强介绍,2018/2019产季,受供需因素影响,苹果价格波动较大。陕西华圣预计春节过后现货走货速度可能放缓,价格有下跌可能,为对冲现货库存风险,陕西华圣于2018年12月在AP1905合约上以11800元/吨的价格卖出65手(折合现货650吨)。后期受到现货价格影响,期货价格小幅度下跌,公司于2019年3月中旬以11280元/吨左右买入平仓,同时卖出现货,期货盈利33.8万元,稳定了营业利润。
据山东烟台某龙头企业介绍,2020年该公司预计贸易量2万吨,最终实际收购1.6万吨,在收购初期就对其中1万吨开展套期保值,每吨盈利1400元左右,有效弥补了现货1000—1400元/吨的亏损;剩余6000吨通过基差贸易方式,在9000元/吨、7600元/吨的价格分别销售3500吨、2500吨,基本上进行了风险对冲,有效弥补了因替代水果量多价低,入库量新高,下游需求不足造成的损失,帮助企业渡过疫情影响难关。类似龙头企业做法在山东已初具规模。
据记者了解,目前参与苹果期货的产业客户已近千家,陕西、山东、甘肃等省份的果品龙头企业也已大都参与进来。
对于产业内的中小企业,直接参与期货套保资金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付出少量权利金,购买场外期权就成为此类企业规避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
据烟台联盛果蔬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春节期间,一方面受节前苹果走货速度不及预期影响,库存高企;另一方面受到疫情影响,销售量持续走低,后期市场不确定性增强,他们在同贸易商沟通后,确定根据自身库存情况,利用期货市场套保来对冲库存货物的价格风险。“我们在春节后开始第一天便利用期货市场进行AP2005合约卖出套保,以均价7050元/吨卖出合约200手(2000吨),进入4月份之后,由于销售不畅,期现货价格持续走低,我们在4月底卖出现货,同时以均价6100元/吨的价格买入平仓,通过利用期货工具有效对冲了现货价格下跌的风险,弥补了现货市场的损失。”
此外,苹果期货还为一些企业带来了“资金活水”。
“鲜果很难在银行融资,因此每到收购季,苹果贸易企业都要面临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陕西省白水盛隆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白水盛隆)总经理侯保智介绍,苹果期货上市后,针对苹果贸易企业“集中收购,全年销售,鲜果很难在银行抵押贷款”的特点,中信中证资本、国元投资等投资机构通过仓单融资业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收购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18年,白水盛隆就通过仓单融资近3000万元,也给当年采购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公司在收购时也有了“底气”。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12月,白水盛隆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随着苹果产业供求矛盾凸显,巩固优生产区优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苹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苹果期货的定价区域、交割布局、市场培育、“保险+期货”试点都定位于优生产区,苹果期货帮助当地苹果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戴上“安全帽”,穿上“防护服”,提升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韧性。据统计,2020年仅陕西、山东的8家龙头企业就通过套期保值、基差贸易、场外期权、产融结合、实物交割等方式,户均增收(少亏)320万元、多销现货3060吨,有效降低疫情影响,保持竞争优势。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