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64亿元碳中和债完成发行 六大银行主承销 央行:1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4.3万亿元 爆款频现 新基金发行热度不减 拟最高出资30亿!“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大动作来了 基金公司慌不慌? 农业农村部详解中央一号文件 农民收到“大礼包” 种业要打翻身仗 资本市场再领“硬任务”:“下乡”支持乡村产业发展 1月产品发行量环比上升27% 银行理财子公司担纲净值化转型 地方AMC“破旧立新” 吉林盛融获批成立 铜价酣涨商品雄起 赚钱效应点燃做多情绪 公私募基金产品限购持续加码 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年内新发45只ETF为去年同期3倍 监管部门多次给涉农金融机构“立规”专家:从六方面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 四只新基金单日售罄 认购总规模超450亿元 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获利回吐是白龙马股回调内因 央行回收资金是外因 拼细分拓疆域 ETF市场开年重燃战火 2月23日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首批64亿元碳中和债完成发行 六大银行主承销 国家统计局:1月份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较上月有所扩大 嘉实基金姚志鹏:A股结构性行情机会依然突出 比特币巨幅波动 特斯拉贝莱德入局让炒家有恃无恐 外资机构加快布局A股市场 31家外资私募管理规模已达200亿元 今年“固收+”新基金发行受追捧 规模激增逾6倍 国务院:到2025年显著提升绿色产业比重 商业银行今年以来发债超千亿元 小微专项金融债顶起“半边天” 票据利率持续走高 贷款融资需求旺盛 科技+资本为农村产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翅膀 中粮信托外资股东持股降至16% 4家外资机构退出信托市场 稳中求进 双轮驱动发力“固收+” 五大期货品种联袂涨停 有色ETF成交火爆创历史新高 银行合资理财公司再扩容 施罗德交银理财获批筹建 各地重大项目建设吹响冲锋号 银行股“后备军”持续扩容 牛年首家接受IPO辅导银行露面 鹏华基金张羽翔:酒板块调整原因多是情绪面和货币政策方面影响 200亿元科创50ETF联接基金24日发行 10元起购门槛很“亲民” 券商分析师招聘火热 周期行业人才成香饽饽 私募:通胀交易推动资源股走强 “树不能长到天上”急跌前夕 这些基金经理已调仓 到底买了啥? 国寿安保基金:股市延续震荡 风格或开始回归均衡 实名认证存漏洞 游戏防沉迷,名存实亡!? 报告:中国5G增长强劲 成全球最大市场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27日16时17分为月亮最圆时刻 首届“系列中国大学对泰招生线上说明会”开幕 “守好国门便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检察机关对李成章、胡全顺、梁彦国、殷济海等4人决定逮捕 人社部启动2021年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援助计划 中国航母舰载预警机,近了吗?官媒发布最新进展 国家卫健委:职业病诊断应在收齐材料起30日内出结论 石家庄:疫情防控和有力有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重大成果 粮食安全如何保?种业翻身仗怎么打?乡村建设怎样谋划? 从这天起,农民彻底翻了身
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首批64亿元碳中和债完成发行 六大银行主承销

2021-02-23 11:08:46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张志伟 见习记者 余俊毅

发展绿色金融逐渐成为国际主流共识,该如何助推绿色金融的发展变得越发重要。在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催化下,绿色金融已先行出发,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储备了大量的金融资源。

市场人士认为,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方面,资本市场具有提供直接融资支持、发挥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等四方面优势。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今年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

助力节能环保产业

首批碳中和债发行

近日,根据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公告显示,南方电网、三峡集团、华能国际、国家电投集团、四川机场集团、雅砻江水电6家企业注册的首批碳中和债完成发行,发行金额合计64亿元。

记者了解到,此次碳中和债发行首批项目均为2年及以上中长期债务融资工具,募投涉及多个领域,其中风电项目四个、水电项目四个、光伏项目两个、绿色建筑一个,均为低碳减排领域。主承销商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6家银行。

据了解,碳中和债作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子品种,主要指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债务融资工具,需明确披露碳减排等环境效益信息,确保碳减排效益“可计算、可核查、可检验”。

根据央行已公布数据显示,在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方面,截至2020年末,中国的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每年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的项目可节约标准煤5000万吨左右,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以上,支持环境改善效果显著。

经济学者、建行大学课程设计管理中心主任孙兆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企业创新推出碳中和债意义很大,这既是积极响应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落实要求,又是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引导投资向碳中和发展。

他认为,与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不同的是,碳中和的项目融资更偏向碳汇和新型技术应用,电力和能源及能源消耗企业走在前面,具有领先性。未来这些类别的企业不能创新融资和投资就会失去竞争力。同时,商业银行也应关注债券的信贷替代,债券的发行主体最好要有监管,使债券资金真正用于碳中和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助理教授王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为了能更好地达成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等碳排放相关政策的落地,大型能源企业或者区域性能源企业通过发行相关债券这种金融创新方式是非常有利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因为发行债券的主体企业所实施的项目都是与碳排放和节能减排等具体项目密切相关的,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与绿色发展概念相关的项目。所以说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用好政策工具和金融产品是十分有利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

王鹏认为,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除了债券,绿色金融可探索的参与形式还有很多,比如可以通过股权融资、质押等形式,助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针对绿色环保的项目、应用场景,给予绿色通道,实现更快的发行速度。

绿色债券信息披露

不充分问题仍突出

记者注意到,在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或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其中绿色债券在快速发展中,市场标准不统一和信息披露不完善的问题值得关注。

据参与此次发行的机构介绍,碳中和债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等低碳减排领域,并对碳中和债给予专项标识。同时,碳中和债要求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专业的评估认证报告,报告需对二氧化碳减排等环境效益进行定量测算。此外,为加强存续期信息披露管理,相关发行企业需要每半年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绿色低碳项目进展以及定量的碳减排等环境效益数值,强化存续期信息披露管理,提高募集资金使用透明度。

中投协咨询委产融平台绿创中心副主任郭海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在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方面已经居世界前列。但是绿色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仍很突出,尤其是关于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的使用等方面,披露标准和内容、披露主体、披露时间和期限目前仍不明确,但是随着未来生态环境部和证监会制定的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实施,未来绿色债券信息披露将有望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