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缺工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绍兴市1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共约1500家,存在用工缺口的1000多家,缺工总数超过6万人。”
2月19日,在春节假期只休息了一天的浙江绍兴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负责人丁建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为了缓解企业的用工压力,他们从1月就开始摸底调查企业的真实需求和挑战,并着手组织节后的“就业专列”。
从明天(20日)开始,接返外地务工人员的“就业专列”将正式开启。目前,共20趟复工复产的首批专列已排定,将集中接返贵州、四川、湖南、河南和安徽5个省份外务工人员回绍。
企业缺工较普遍
全球疫情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迎来了外贸订单的普涨,用工需求也进一步增加。
在这个催生了大量“原年人”的特殊春节,浙江省的企业复工时间比以往都要早,没有停工的企业也远超往年。以绍兴为例,当地员工人数达100人以上的约1500家企业中,春节未停工的企业达340家。
丁建云对第一财经表示,和“抢人才”一样,外地的劳动力也是要“抢”的。上述“就业专列”是以政府为主开行接返务工人员的专列,相当于是由政府买单,为企业“包火车抢工人”。
在用工大省浙江,这招只是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的举措之一。
按照丁建云提供的数据,绍兴市员工人数达100人以上的约1500家企业中,7成存在用工缺口。
浙江小轩窗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浙江小轩窗”)常务副总经理李立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企业的招工现状是,产业工人的供应越来越紧张。按照目前的情况,预计公司2021年的外贸订单将同比增长20%左右。
为此,公司今年计划增加10%左右的用工。然而,在教育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现在的年轻人相对来说,对于一线的生产岗位不太感兴趣”。在招新员工的同时,确保返乡过年的外地员工及时回来复工无疑是重要保障。
在于明天启动的首批专列上,就有十来名浙江小轩窗的外地员工。通过多方努力,浙江小轩窗也在这个春节留下了大约五分之一的外地员工。而在以往,几乎全部外地员工都会返乡过年。
绍兴市的官方统计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外来务工人员留绍率超过40%,较往年有了明显提高。按照绍兴总共大约26万的外来务工人员计算,这个春节大约留下了10万人,16万外地人员将再次离乡进城。
丁建云坦言,随着中西部产业的发展,外地人员在家门口或家附近就能找到工作,地区之间的工资差距也在缩小,这让他们远离家乡打工的动力有所下降,也让东部的用工缺口加剧。
精准接人、奖励招人
包下火车,尽早并精准地去外地接回员工,是浙江多地确保开门红而不断升级的举措。
在李立生看来,今年的就业专列比以往的班次都要多,线路也更充足。
丁建云表示,今年“就业专列”的线路,是绍兴人力社保局通过比对社保数据库参保信息排定的。他们发现,贵州、四川、湖南、河南和安徽5省在绍兴的参保人数最多,同时也是去年就业专列开行的主要方向。再结合前期流动人口数据,最终选定了这5个省作为开行专列的主要方向。
按照统计,已经报名的外地务工人数超过2500人,涉及500多家企业。报名人数还在增加,而丁建云他们也在继续做需求调查,主动与企业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列安排,并试图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需求填报问题,确保员工准时上车的同时,也降低专列的空座率。
2月16日,浙江义乌市人社局和财政局也联合推出《关于解决义乌市企业阶段性招工难问题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工引才奖励、扩大劳务协作基地合作范围、落实专车接送、应邀来义人员生活保障等相关保障政策一一进行明确。
其中,对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的重点地区应邀来义乌的员工,当地政府将组织专车、铁路专列、专门车厢负责免费接送。对于应邀来义乌但未落实就业的人员,则安排7天免费食宿并提供一次免费技能培训,提供生活保障。
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工引才奖励方面,上述《意见》明确,在义乌注册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义乌市非公企业招引新员工100人以上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满3个月的,按每人1500元给予奖励。
绍兴市关于阶段性保障企业用工的意见也将在近期陆续出台。绍兴柯桥已出台的政策明确,在政府组织开行免费就业专列基础上,鼓励企业尽早组织外地员工返绍到岗,并给予最高500元/人的返岗补贴,另外对新引进职工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超过 3 个月的人力资源机构,按每人最高1000元标准补助。
为了打通需求,丁建云告诉第一财经,节后当地安排了30场各类招聘会,比往年多了不少。
在春节前夕,浙江衢州市城区的多处人流量较高的场所,就立起了高近3米的大型招聘岗位展示牌。为了促进供需双方的对接,衢州市人社局梳理了当地百家重点用工企业岗位866个,需求人数6685人,并把岗位信息、联系方式以及最低月薪都详细发布在了展示牌上。除了主城区,各县(市、区)也都在人流较多的场所放置了企业招聘岗位展示牌。
根据官方统计,衢州市当地企业用工需求最旺盛的为制造业,占需求岗位数的一半以上,岗位薪资在月薪3000元以上的岗位占比93%以上。
除此之外,绍兴、义乌多地还开发了劳动力余缺调剂平台,试图通过用工监测体系,来进行企业之间的人员调配。疫情之下,“共享员工”和“灵活用工”也成为热词。大量企业倾向于保持或者减少员工规模,以转移成本和风险。
然而,李立生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共享员工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挑战,尤其是员工管理方面。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也提出,灵活用工的泛化,可能挤占大量的正式雇佣岗位,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企业的管理难度并未减少。当盈收增长不佳,“灵活用工”必然无可阻挡,对这一用工方式的法律定性和缴付社保规定须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