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湖北过年,笔者发现家乡小镇有些新的变化。
镇中心那条三四十年坑坑洼洼的道路修葺一新,从双向两车道变成六车道,往年过年拥堵的情况好了许多;镇小学那栋用了几十年的陈旧教学楼拆除后,五层新楼也已盖好;小学不远处破旧镇供水厂也焕然一新;建成不久的医院大楼旁边,新盖了专门接收发热病人的场所。
去年受疫情冲击,家乡所在城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大幅下降三成。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当下,依然能够保持对教育、医疗、市政等关系民生领域一定力度的投入,实属不易。
这离不开湖北省级财政大力支持。去年,湖北省财政补助收入占了当地财政总收入近六成。而收入下滑明显的湖北之所以能够保持对基层政府财力支持,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
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要加大对“三农”、基层政府支持力度,农业农村、基本民生应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
比如,在备受关注的扶贫攻坚领域,中央财政过去五年累计投入5300亿元专项扶贫资金,并带动地方投入8000多亿元。如此庞大的财政资金投入,助推了脱贫攻坚战任务的完成,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履行好分配调节职能,要继续将财力重点投向农业农村、民生等重点领域,保持一定的投入力度。近些年经济下行压力大,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十四五”时期预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继续维持中低速增长,财政运行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仍要维持一定投入强度并不容易,这需要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中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并落实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将所得收益用于乡村振兴等。在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分配上应适度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支持乡村振兴、乡镇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项目。
此外,进一步优化支持“三农”税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农业信贷担保、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政策工具,吸引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投入。
筹集乡村振兴财政资金不易,花好这笔钱更难。
财政资金本是别人的钱,“为别人花别人的钱”效率相对较低。要花好涉农等财政资金的一大关键,就是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其中,应尽快将绩效管理涵盖所有财政涉农资金项目。
推行涉农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好处在于,事前可以充分评估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包括投入经济性、绩效目标合理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面子工程”等无效、低效项目上马,将这笔资金真正用于老百姓期盼急需之处。事中绩效跟踪,可以对财政资金使用做好监控。而事后评价可作为预算安排、政策调整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这可以让乡村振兴财政资金“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此外,花好这笔钱,审计、纪检监察、社会监督也必不可少,防止资金被虚报冒领或骗取等。
乡镇想要振兴,需要上级政府财力援助,更需要练好内功,下大气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方能真正引来人、留住人。(作者系第一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