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和广安门内大街交界处,相距不到900米的地方,两处在建的智能化立体停车场遥遥相望。
“目前,这种智能停车场的网点布局还远远不够。”2月2日,首程控股(00697.HK)停车板块副总经理张军在路演活动中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城市更新理念下,停车场作为一项便民服务设施,应满足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即是大致每0.1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停车场。
在张军看来,“智慧停车”正成为城市更新和数字化治理的新赛点。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一方面,降低了停车空置率;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连接C端用户,精准定位用户需求,产生增值效益。
“位于宣武门外大街的停车场,是北京市首个全智能化的停车场。作为由企业与广渠门内街道办事处合作的BOT项目,前者出钱并享受停车场20年的经营权,后者出地并允许企业收取周围的路边停车位的20年的停车费。”张军介绍说。目前,该停车场规划建设110个停车位,单车位投资约7.5万元,总计建设成本约825万元。
早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到,在智能化停车建设方面,大力推动智慧停车系统、自动识别车牌等高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引导车位自动查询、电子自动收费通行等新型管理形态的发展,提高停车资源的使用效率。
张军称,目前,半智能化的停车场已占据70%的市场份额。为解决局部区域的停车难点,智能化、信息化是一个大的方向。然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仍需形成规模效应,这方面有赖于提升企业的集中度和交通大数据的透明度。
停车位缺口大
张军认为,停车位供给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城市停车缺口大,同时,在城市更新中,数字化治理要求提高。这两个因素叠加,使得智能停车产业正迎来万亿级的市场机遇。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达2.62亿辆,而同期的停车位只有1.07亿个左右,车多位少的现状普遍存在。
张军认为,由于停车与停车场资源对接不匹配,造成停车场空置率偏高,“停车难”问题更加凸显。据ETCP智慧停车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停车场泊位空置率达到44.6%,全国城市超九成车位的使用率小于50%。
面对上述问题,停车企业往往从增量补足和存量增效两方面入手,协同解决。前者是通过立体停车场建设,增添停车位;后者通过智慧停车,借助数字化手段来提高停车场的周转率和服务水平。
在智慧停车方面,张军认为,目前,大部分所谓“智慧停车”企业仍将自身限定在“互联网+停车”的模式之中,相关业务停留在信息收集和共享的阶段,还不能对停车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以优化单个车场的经营效率,难以提出覆盖全局的城市级停车解决方案。
他认为,对于智慧停车产业来说,需要解决的不仅是某个车场的特定停车难题,而且要解决城市全局性的停车难题,以促进城市动态交通的改善。“这方面,仍需要城市交通部门公开大数据资源,让企业尽可能多的利用数据,提高停车场车位跨区域调配的能力和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他称。
停车企业注册量年均增20%
近年来,伴随智慧城市建设与“互联网+”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各地政府正加速推行智慧停车管理和立体停车楼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更新规划中,并逐步放开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力度,探索PPP,BOT等运营模式。
1月25日,据南京市秦淮区建设局消息称,南京首例采用PPP模式建设的停车场——白鹭洲公园西门停车场竣工,并预计在春节前后试运行。该项目由首程控股出资建设并自负盈亏,在经营24年后交还政府。根据规划,该停车场共计提供202个停车位,以缓解夫子庙景区、白鹭洲公园及周边小区停车难。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月2日,中国共有近71.4万家经营范围含“停车”,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停车相关企。另外,我国停车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3.62%)、房地产业(23.59%)、以及批发和零售业(12.83%)。
该数据还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停车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的年新增数量持续增长,相关企业的注册增速已经连续五年(2016年-2020年)超过20%。值得注意的是,以工商登记为准,中国2020年新增停车相关企业超过20.8万家,年度注册增速达35.74%。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相关研报,国内城市智慧停车覆盖率的地区间发展差距明显。一二线城市的产业规模远高于三四线城市。
张军认为,这与各地城市更新进展和城市治理精细化程度有关。以打造停车综合体为目的,在三四线城市,增量、衍生服务内容落地场景有限;市民对“将车停入停车场”的主观意识不够,停车场空置率高。
第一财经记者还注意到,在上述的两个新建智能停车场内均未设有充电桩。
张军称,充电桩建设、维护成本高,且对于区域内的供电量有所要求,在部分存量空间中,新建设的智能停车场,或不具备设有充电桩的条件和需求。这一方面,仍应“按需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