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无疑为众多企业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立身之本,降低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纾困,金融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2020年,金融系统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免收费等多种方式,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已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那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金融业可以怎么做?行动方案已经给出了答案。
首先,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促进银行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运用,引导督促金融机构合理定价,发挥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
根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最新一期(2021年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3.85%,5年期以上LPR4.65%。这已是LPR连续9个月维持“原地踏步”。而回顾2019年8月20日改革后的首次LPR报价:1年期LPR为4.25%,5年期以上LPR为4.85%。
LPR报价利率对接实体企业融资成本,该指标按兵不动,意味着企业贷款利率未来一段时间整体保持平稳,体现的是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一贯的思路。
值得关注的是,日前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带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可以预期的是,接下来相关工作会继续稳步、有序推进,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减负”。
其次,积极稳妥发展普惠金融,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普惠金融服务了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24万亿元,同比多增1.75万亿元。
那么,未来该如何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渠道和途径是多样的。比如,延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这一点,在去年1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经明确。而日前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也将此作为今年要做的一项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正常,但是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特殊困难仍需要加以帮扶。实施好和适当延长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生产经营稳定恢复。
最后,加大“信易贷”模式推广力度,支持开展信用融资,拓展贷款抵押质押物范围。
“信易贷”本质上就是以信用为核心元素的一个创新型普惠金融产品,重点是通过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力度。通过“信易贷”扩大信用贷款规模,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找到根本出路,所起到的效果是看得到的: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示范平台(全国“信易贷”平台)公布的数据,近一年融资金额达到971.47亿元,融资笔数27985笔,累计授信47671笔,授信金额1663.6亿元。
笔者认为,做好“信易贷”模式推广工作,是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将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畅通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总之,瞄准“痛点”和“难点”,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减负”,更多政策红利将释放,是实实在在的“好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