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最新消息显示,广东地区生产总值(GDP)2020年超过11万亿元,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
1月24日,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该省第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做出了上述表示。马兴瑞说,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为7.5万亿元,2020年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6%,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9367亿元增加到12922亿元、年均增长6.6%,是全国唯一突破万亿元的省份。
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110760.94亿元,同比增长2.3%。
2020年下半年以来,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恢复加快,月度增幅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其中12月增长8.5%,增幅创年内新高。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分别增长40.8%、29.1%、24.9%和22.6%。
对于2021年,马兴瑞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实施
2019年,中央先后作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广东被赋予重大历史使命。
对此,马兴瑞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实施,深圳先行示范区开局良好。”
例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新横琴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开通。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广州期货交易所等重大改革落地实施。
跨境合作方面,广东大力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科研资金跨境使用、与港澳共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政策措施,“湾区通”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新注册港资企业1.3万家、澳资企业3280家。
值得一提的是,马兴瑞说:“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广州、深圳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佛山进入万亿元城市行列,东莞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元。”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葛长伟在会上作广东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时也表示,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效应逐步显现,广深联动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首批27个重点合作项目推进顺利。
对于2021年的工作部署,马兴瑞提出,一是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二是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三是全力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四是推动广州深圳深度合作、协同发展。
解决制造业“卡脖子”问题
2020年,广东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
马兴瑞表示,“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从1800亿元增加到3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4%提高到2.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跃居全国第一,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首位。
同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形成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等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从7家增加到14家,规上工业企业超过5.5万家。
据葛长伟介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着眼破解科技“卡脖子”问题,组织实施3批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和9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机器人服侍系统等重大技术取得突破,部分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产业链方面,大力开展“广东强芯”行动,设立首期规模200亿元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启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布实施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推动1.5万家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实现数字化转型,4K电视、风力发电机组、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0%、136%、28%。
值得注意的是,葛长伟也表示,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产业基础支撑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较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是配型有待提升,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尚未形成。
因此,对于2021年,马兴瑞提出,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创新生态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中包括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做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在基础研究方面,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争取在信息光子、新材料等领域启动新一轮部省联合重点专项。深入实施“广东强芯”行动,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精准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粤港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瞄准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种子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攻关,加快培育未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