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翠华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保险行业产生重要影响,不仅激发了国民的健康保障意识,主动咨询和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人显著增加,更让全行业对于保险线上化的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21年互联网健康险将会呈现哪些发展趋势?水滴保险研究院认为,预计行业将出现八个方面的变化。
规范化发展将是主基调
近年来,互联网健康险进入快速发展期,规模保费由2015年的10.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36亿元,四年间增长了近23倍。互联网健康险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2020年末到2021年初,银保监会密集出台了多项与互联网健康险相关的监管措施。水滴保险研究院表示,随着监管趋严,互联网健康险短期内的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但从长期来看更有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在互联网上购买保险的主要人群是85后、90后,他们更愿意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消费。与传统的保险销售渠道相比,互联网覆盖面更广,购买更加便捷,但由于互联网健康险业务快速增长,产品偏向于小额化、碎片化,消费投诉也在持续上升。
水滴保险研究院认为,规范互联网健康险业务,有助于降低纠纷发生的概率,不仅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让经营互联网健康险业务的保险机构更加良性的发展,对于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重塑保险业形象都有积极意义。
持续增强健康险获得感
据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近日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健康保险新增保单件数超过了16亿张,保额近300万亿元,健康保险赔付量达到2.5亿人次。
水滴保险研究院认为,健康险最主要的获得感来自赔付。目前,绝大多数的费用报销型医疗险都设置了免赔额,购买重疾险的消费者只有在罹患重大疾病时才能够申请理赔,因此健康险消费者平时很难感受到服务和保障。
要增强健康险的获得感,一方面是产品供给,通过0免赔医疗险、门急诊医疗险这些产品提高赔付的概率和频次;另一方面,将健康险与健康管理、健康咨询、购买药品等高频服务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更多附加服务。
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居民的保险保障意识大幅提升,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加上互联网健康险的产品供给不断丰富,预计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消费者的获得感持续提升。
减轻居民实际医疗负担
健康险是补充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手段。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超过6.5万亿元,个人卫生支出18489.5亿元,占28.4%,健康险赔付支出2351亿元,占比3.6%,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互联网渠道销售的商业健康险,费用报销型医疗险是主力险种。为了将保费降下来的同时降低赔付风险,很多健康险产品能够报销的医疗费用支出是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
对此,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鼓励引导保险公司在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设计上,尽量把目录外合理的医疗费用纳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障责任范围,降低人民群众的实际医疗负担。
短期医疗险竞争更趋激烈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互联网健康险累计实现规模保费236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费用报销型医疗险依然是主力险种,2019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44.7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126%,占互联网健康险总规模保费的61.3%。
费用报销型医疗险大多是一年期的短期医疗险,这样的产品降低了商业医疗险的投保门槛,推动了保险意识的普及,从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端医疗险的市场。
但短期医疗险也有局限性。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短期健康险容易给投保人形成不正确的健康保障消费观念,虽然保费低廉,保额很高,但实际上能够理赔支付的金额比较少,而且还存在价格战的问题。
进入2021年后,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经营短期健康险的保险公司规范产品续保、加大信息披露力度、规范销售行为、规范核保理赔。
水滴保险研究院认为,短期健康险未来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能够促使保险公司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力度,发挥条款更加灵活的优势,关注老年人群、非标准健康人群的保障需求。
长期医疗险发展将加速
2020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鼓励保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保障期限较长、保障责任更加充分的医疗保险产品。
2020年下半年以来,多家保险公司陆续推出保障期限10年、15年到20年的长期医疗险,虽然保费要高于短期医疗险,但由于较长时期内保证续保,不少消费者更愿意选择长期稳定的保障。
2021年,长期医疗险产品的供给将进一步增加,各家互联网健康险平台也会投入更多资源去推广和销售长期医疗险,长期医疗险发展将加速,规模保费占比将会提升。
不过,水滴保险研究院指出,无论从消费者的保险消费观念,还是产品供给结构来看,成为互联网健康险市场的主力,长期医疗险要取代短期医疗险,预计还需要3至5年时间。
重疾险将成为创新重点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7066亿元,其中,重疾险保费收入4107亿元,占比达58%。但在互联网健康险市场,重疾险的规模保费收入为54.4亿元,占比只有23%,这表明互联网重疾险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重疾险的消费者越来越多。2020年受疫情影响,保险代理人的线下展业受到冲击,保险公司纷纷转向互联网,通过自营平台或第三方中介平台销售重疾险。
备受行业瞩目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将于今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次修订是全行业重疾险主要疾病定义自2007年统一以来,首次进行的重要变革。
水滴保险研究院认为,重疾险的“重疾”新定义实施之后,产品的整体质量将得到明显提升,同时给保险公司提供了很多创新空间。互联网平台能够及时反馈用户的需求,帮助保险公司快速打磨和迭代新产品,有望成为新的重疾险产品主要推广渠道。
“惠民保”将逐渐出现分化
“惠民保”是2020年健康险领域的一匹黑马,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年年底已有140多个城市陆续推出了所在地的“惠民保”。
水滴保险研究院认为,“惠民保”本质上仍是商业健康险,由于保费低、参保门槛低,本身很难实现盈利。保险公司看重的是“惠民保”的获客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投保客户进行二次开发,带动其他商业保险产品的销售。
今年,多地将交出“惠民保”首张成绩单,并且面临续保的考验,预计不同城市的“惠民保”今年将逐渐出现分化,定价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参保率不高的城市“惠民保”可能因为亏损难以为继。
银保监会去年出台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预计今年上半年将正式实施,“惠民保”也将进入规范发展的阶段。
互联网中介门槛将提高
互联网健康险的业务模式近年来一直是以第三方平台合作为主,中介平台在拓展客户、流量转化、数据分析、精准营销、线上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滴保险研究院认为,下一阶段,互联网健康险中介平台不仅存在彼此之间竞争,与保险公司也很可能面临边合作边竞争的局面。随着竞争的加剧,互联网健康险中介行业将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该院表示,进入2021年以来,与互联网健康险行业、保险中介行业有关的监管措施全面且细致。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分支,进入强监管时代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健康险中介行业将出现优胜劣汰,准入门槛也将不断提高。
(编辑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