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上市公司甩卖民营医院资产背后反映的是其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的尴尬处境。
每年有上千所新的民营医院“披挂上阵”,又有一大波民营医院安静地消失,它们或被拍卖,或被合并,或被关闭。被资本抛弃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赚钱或利润太薄。近两年被上市公司甩卖的这些民营医院无一不是盈利不及预期。
2014年,由于政策推动社会办医,资本将触角频繁伸向民营医院,在资本的介入下,民营医院在数量上已经与公立医院分庭抗礼,但所提供的服务量占比仍然较小,经过数年发展,为何民营医院大多“小打小闹”为主,仍难以形成与公立医院匹敌的大医院?
一方面,政策不同,地位不同。相比于公立医院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的天然性政策优势,民营医院在发展中得到的政策性支持较为有限,除了需要缴纳多种税费,还存在医保支付不能覆盖的问题。中国社会办医院总数量已经在2014年超过了公立医院,但其诊疗、入院人次仍然与公立医院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床位数还是诊疗人次,还是医生数量,公立医院还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
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公立医院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成为了“抗疫先锋”,而民营医疗机构只能作为“候补选手”。
另一方面,是信任度的问题。医患关系中的信任源于医生的诊疗水平,在美国,无论是家庭医生还是专科医生,都经历了4+4年学制的专业教育,均拥有医学博士学位。而在中国,由于民营医院近些年扩张迅速,而医生的培养周期耗时较长,合格执业医师的增长速度已经无法满足民营医院扩张需求。
此外,公立医院在各个地方大多有配套的医科大学,因此在筛选人才方面存在着天然的竞争优势,民营医院在人才吸纳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实际上,相比资本投入,民营医院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而且,此前受到魏则西事件影响,民营医院受到广泛诟病。再后来,一大批民营医院被贴上“莆田系”的标签。因为医疗服务本身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服务,关乎到人的健康和生命,民众对公立医院的信任是难以撼动的。因此大部分人宁愿忍受公立医院的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也不愿将自己的健康交付于环境相对优雅的民营医院。
不过,尽管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民营医院的发展趋势依然不可阻挡。在经济新常态下,医疗健康产业被列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被重点扶持。同时,在国家医疗下沉的背景下,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执业,甚至医生办医潮正在涌来。目前可以看到的是,在民营医院庞大的体系中,虽然没有综合性的大型医疗集团脱颖而出,但是在妇科、眼科这样的专科医院中还是不乏佼佼者。
当然,公立医院肩负着保障社会基本医疗、重大卫生事件防控等涉及社会稳定的重任,同样有着自身无可取代的作用。它们两者之间在共存的同时相互补充是未来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