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19日在第22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表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提升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未来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居民收入分配在国内产出中的占比,以及降低分配的不公平程度。
刘俏分析,目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收入分配中居民部门偏低,据光华思想力课题组测算占比约43.3%,美国这一数据约为63%,这导致居民部门在消费方面的潜力意愿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二是分配不公平程度,虽然没有继续加剧,但是水平仍比较高。
“提高居民收入占比,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刘俏表示,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是中国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前置条件。
根据光华思想力课题组测算,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在60%左右,到2035年会达到75%甚至80%左右。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未来可能有近4亿人寻求在城市住下来。“他们去什么地方、住在哪里等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思维模式创新、具体改革来促成。”刘俏说。
他还表示,展望2035年,随着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随着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的发挥,居民消费率将从现在的39%提升到接近60%,其中服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44%提升至60%。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玉宇在上述论坛上表示,低收入人群构成了未来10年的巨大需求群体。扩大内需要打通各种环节,改善收入分配,让低收入人群需求传达到生产端。
陈玉宇介绍,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家庭可支配收入(税后)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组:20%的人属于高收入组,占全国收入约46%-47%;中收入组人群占40%,占全国收入约20%多一点;低收入组约占40%,约占全国收入的30%。
陈玉宇认为,未来,保持制造业的稳定将取决于怎样扩大内需,也取决于低收入人群,因为他们构成了未来10年对制造业的巨大需求来源。扩大内需不是简单的增加财政投入的问题,而是要打通各种环节、增加就业,包含改善收入分配,让城乡低收入人群需求能够传达给生产端,让生产端能够更好为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