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财政政策走向确定了。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多位财税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为了保持宏观政策连续稳定性,明年财政赤字率有望维持在3%左右的高位,保持一定扩张力度。同时为了保证财政可持续性,赤字率可能低于今年3.6%,且不会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也可能低于今年的3.75万亿元。
除了明年财政政策继续保持一定的扩张力度,提质增效再次被提及,明年财政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施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此次会议部署,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明年财政政策的六大发力点。
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此次会议明确了明年八大重点任务,分别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而完成这些任务离不开财力保障,未来财政将加大上述八大重点任务资金支持。
比如,中央财政着力健全科技投入机制,不断优化经费管理,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二位。未来将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向,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支持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
促进科技创新
财政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除了保持一定力度的资金投入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积极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为缓解这些矛盾,积极财政政策既要通过实施逆周期调节扩大有效需求,更要以更大的力度、更积极的作为去推动结构调整。
调节收入分配
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日公开表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未来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除了财政加大对困难群众支持力度,继续积极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外,还可以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改革等举措,来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
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较大,近些年监管强化,遏制了隐性债务增长势头,但仍需完善常态化监控机制,决不允许地方政府通过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不少地方已经出台了隐性债务化解方案,用5至10年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化解方式包括安排财政资金偿还;出让政府股权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权益偿还;利用项目结转资金、经营收入偿还;通过借新还旧、展期等方式偿还等。明年我国将继续强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在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大的当下,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这也是我国长期的方针政策。
明年党政机关将继续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对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进行大幅压减。与此同时加强绩效管理,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项目,适当调减或不再安排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