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就在市场担忧明年随着超常规政策陆续退出,宏观政策调控可能会出现“政策悬崖”之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上述简短有力的表述作出正面回应,向市场释放“定心丸”。
政策不急于转弯有着稳增长的现实需要。会议指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市场上对于政策悬崖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政策取向不会发生快速变化,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尽管受到基数因素的影响,2021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的同比数据预计会出现大幅改善,但宏观调控部门在进行调控时会将低基数的影响予以剔除,客观地看待经济运行态势。”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张旭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就对记者表示,在全球疫情和国际关系不确定性增强、全球货币政策宽松,以及我国国债收益率持续走高的背景下,宏观政策不宜急剧转向。货币政策方面,未来货币政策会逐步回归正常化,货币政策或将从明年一季度末开始进行流动性和信用调整,渐进分步式退出。
避免政策急转弯还可以防范今年因宏观杠杆率快速攀升所积累的信用风险。中诚信国际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闫衍表示,今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而实施的稳增长政策导致宏观杠杆率快速攀升,债务风险进一步累积,其中政府部门加杠杆尤为明显,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隐性债务风险均进一步加大。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宏观政策的调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释放加速,并呈现从民企向国企蔓延态势,未来仍需警惕政策收紧导致“债务-通缩”压力显化。
闫衍建议,明年的货币政策仍需保持稳健,不宜过快收紧,在货币政策操作上,为避免实际利率快速上行导致“债务-通缩”循环,在操作节奏上,要充分考虑明年下半年经济修复走弱的风险,建议货币政策“前紧后松”。随着经济修复,财政政策可以适度调整、边际收缩,但积极财政政策不宜马上退出、回归常态,而是应当保持适当力度,将专项债作为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建议2021年新增专项债额度设定在3.2万亿元左右。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预计,明年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不会明显收缩,财政赤字率保持在3%左右、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3万亿左右较为适宜,但会更加强调在保持适度支出强度的基础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对冲疫情影响,今年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预计将高出名义经济增速约2个百分点,随着明年“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重新成为硬约束,就需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因此,从具体的操作看,央行会更多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来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同时,依然会强调货币信贷政策的精准导向,要求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虽然宏观经济在改善,但不少小微企业还面临着经营压力,明年预计政策还会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无还本续贷等举措,保持小微企业资金流稳定,防止因资金断档使得小微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预计明年针对小微企业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会逐步退出。同时,央行今年推出的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明年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可考虑作为长期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工具。”温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