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临港新片区的前沿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6000亿元左右,形成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12月18日,《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发布。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专职副主任吴晓华表示,“十四五”期间,新片区经济规模和经济密度要明显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加快建立自主可控安全的前沿产业集群,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4+2+X”产业体系
临港新片区要构建的前沿产业体系,包括“4+2+X”。其中“4”是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产业,这是新片区重点发展、享受所得税优惠的四大核心前沿产业集群。
“2”是指智能新能源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这是新片区具有良好发展基础、需要固本强基的两大先发产业集群;
“X”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再制造产业和氢能产业、智能机器人产业等。这些是适应新片区未来竞争和产业发展需要、急需着力培育和超前布局的若干新型特色产业。
在这个“4+2+X”的前沿产业体系中,2025年要实现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分别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达到20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力争工业产值达10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此外,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要达到9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民用航空产值达到6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绿色再制造2025年实现总产值50亿元。
发布会上,包括恒玄科技(688608.SH)智能系统级芯片研发中心项目、第一太平洋人工智能中心项目、禾苗智能AI研发中心项目、浪潮云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等9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业务涵盖了核心芯片设计、智能终端应用、算力算法、创新性平台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陆瑜表示,对于人工智能产业而言,新片区有非常丰富的产业生态链,有丰富的算力支持,也有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助于人工智能企业快速发展。
浪潮工业互联网事业部副总经理高莎表示,在临港新片区设立浪潮云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是浪潮的一个战略性选择,而要设立公共服务平台,考量的是当地是不是有人才,有相关政策扶持,有产业的配套以及生态的集聚。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吴晓华表示,“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聚焦386范围(产城融合区),形成“一带多区”的整体布局。
培育世界级“硬科技”企业
在产业规模能级提升的同时,“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将加快培育世界级“硬科技”企业。
具体的量化指标是,到202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000家,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开放型产业创新平台(公司)不少于30家。
同时,要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到2025年,在新片区推进100个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在重大技术装备或核心部件实现100个首台(套、批)突破,区内企业研发、制造的产品及服务采购面向全国乃至全球。
“要针对产业链卡脖子重点环节,梳理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目录清单。”吴晓华说,“十四五”期间,新片区将通过政策聚焦支持、鼓励自主创新、精准招商等多种举措积极组织攻克。
与此同时,还要通过补链、固链、强链等多种举措,完善产业配套,强化产业链协作,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扩大产业发展整体环境优势。
《规划》提出,要强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产业协同效应,支持中国商飞、中国航发商发、特斯拉等龙头企业加强长三角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共建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推动长三角重大产业合作平台建设。
为了推动前沿产业发展,吴晓华表示,将打好特殊经济功能区“特”字牌,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以及绿色再制造等产业需求和痛点,加大探索产业制度创新,形成更多制度性创新成果。
此外,做好人才保障也是“十四五”期间新片区的重点工作。
吴晓华说,一方面要用足用好临港特有的人才直接落户、缩短“居转户”年限、居住证专项加分等政策;同时要提供强有力的住房保障政策,“十四五”期间,新增供应住房不低于1500万平方米。2021年,新增供应住房不低于400万平方米。
同时,要为海外人才提供居留、就业、创业等开放便利的政策。“率先在国内实现个税15%的政策。”吴晓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