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将基本实现。那么,届时的“美丽中国”将具备什么特征?
在今天(18日)上午召开的“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0年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公布了相关研究报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应体现覆盖面广、改善度大、协调性强、认可度高等四个特征。
王金南解释说,覆盖面广是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应是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要素、整体性的改善,而不是部分区域或领域;改善度大是指生态环境稳定越过拐点,出现了根本性、转折性的改善,开始步入良性循环,不再是反复、相持。
另外,协调性强是指改变了以往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局面,生态环境保护赶上了社会经济发展步伐,还清了历史旧账,补齐了环境短板,进入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局面,绿色发展达到较高水平;认可度高,是指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世界性的示范意义。
18日上午召开的“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0年会”现场。摄影/章轲
“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是十九大提出的阶段性目标。
生态环境部有关技术组曾给出这样一些判断:到2035年,我国将整体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总量预计达到36万亿美元左右,居世界第一位;人均GDP达到2.4-2.7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的三分之一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3%,人口达到14.5亿的峰值,城镇化率超过72%,基本完成城镇化,超过30座城市进入世界城市百强。
在环境质量改善方面,该技术组预计到2030年左右,我国大气环境可实现根本好转。到2035年,水环境基本实现按功能区达标,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好于Ⅲ类水体占80%;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严格保护,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届时,中国基本达到欧洲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水平和治理水平。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相关课题组已提出了美丽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目标11项关键性指标,包括细颗粒物(PM2.5)浓度、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以及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今天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为确保美丽中国建设2035年目标的实现,我国生态环境政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应做到协同化、科学化、精准化。常纪文建议有关部委在制定政策规划标准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时,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或开展相关的专门研讨和对话。
论坛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也表示,应加强美丽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