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尚伃
12月16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重塑新格局,助力双循环——中国资本市场30周年证券业论坛”在北京召开。
经历30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但尽管如此,我国至今没有诞生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母级券商。
对此,中信建投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庄严在圆桌论坛上表示,我国航母级券商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做大,二是要做强。之所以目前国内券商不能做大做强,杠杆是一个核心的原因,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国内券商的杠杆提不上去?庄严认为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从负债端来看,国外投行通常情况下都有非常丰富的无抵押融资渠道。同时,由于中外利差的存在,国外投行进行负债端加杠杆的时候,成本是相对较低的。而对于国内券商而言,中外利差是客观存在且无法改变的。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开发类似于收益凭证等一些新型的负债融资工具,使负债的成本降下来。
二是,从资产端来看,国外投行资产端的投资方向是非常丰富的,不单纯局限于自营。一方面,可以通过衍生品交易、做市等业务为客户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融券等做空业务,为客户提供必要的券源。这些业务收取的是去方向性的手续费、做市价差和息差,投资收益波动率相对于纯粹的自营业务显然会小得多。但对于国内券商而言,当前衍生品交易等业务的规模相对较小。未来国内券商能否把投资风险敞口向着去方向性的方向转变,乃至于通过跨境投资使得投资收益的国别风险得到对冲,将是券商能否进一步加杠杆的重要基础。
三是,我国券商的杠杆率较低,还有可能是监管规则限制的原因。国内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对于证券公司的资本充足水平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部分头部券商的风控指标已经较为接近监管层所设置的预警线了。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头部券商进一步加杠杆,或将触及监管规则所设定的红线。未来,随着证券业风控水平的逐步改善,监管层也可能有相应的放宽。就在今年3月份以来,监管层就实施了并表监管试点,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做得比较好的一些券商进行了风险资本准备计算系数的放宽,使他们的杠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庄严认为,通过负债、资产以及监管规则三方面的改进,证券业长远来说做大出现航母级券商是充满希望的。
从做强方面来看,庄严认为,对标国外投行,国内券商在很多创新业务上还有短板。国外投行在高端财富管理、衍生品交易及做市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随着国外投行陆续进入中国,这些业务很可能成为他们开疆扩土、对国内券商进行差异化竞争的一个核心利器。
对于国内券商而言,又将如何应对外资券商的进入所带来的威胁?庄严指出,我们更多地需要夯实内功,在传统业务上更加专业,在创新业务上的布局更深,从而达到做大和做强的双重目的,实现航母级券商的打造。
(编辑 白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