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提起成长股投资,广发基金是最受瞩目的基金管理人之一。据Wind统计,截至11月30日的近两年,广发基金旗下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有35只净值翻倍,其中3只产品净值增长超200%,这两项数据在所有基金管理人中均位居前列。其中,有11只净值翻倍的基金出自广发基金成长投资部。
在12月4日举办的广发基金群英荟直播中,成长投资部负责人刘格菘携部分团队成员与投资者进行交流。刘格菘表示,成长投资部倡导用价值投资的方法做成长投资,立足长期,注重降低波动率,努力为持有人实现长期稳健的回报。目前部门搭建了完善的人才梯队,形成了价值成长、稳健成长、积极成长、均衡成长等多元风格,打造了行业覆盖全面、攻守兼备的成长投资团队。
刘格菘及其团队在直播中表示,2020年是权益投资的元年,预计2021年是结构性行情为主,系统性风险短期还看不到。至于投资方向,他们看好高端制造、“十四五”规划相关的产业升级、以及科技投资中的国产替代机会。
打造覆盖全面、攻守兼备的团队
“成长投资部主要定位于寻找成长比较确定、成长速度比较快的资产进行配置,为持有人创造价值。”刘格菘介绍道,部门倡导用价值投资的方法来做成长投资,减少博弈层面的选择,把精力放在企业成长性的深度研究。
具体而言,他对团队成员提出三点要求:一是立足长期,深入研究。需要清晰把握资产的长期成长空间、内在价值,力争降低换手率,在陪伴企业成长过程中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二是注重降低组合波动率,在研究和构建组合过程中高度关注风险,通过持续加入优质资产来丰富组合;三是结合团队成员的能力圈和研究积累,从方法论的角度不断思考和完善成长投资。
据刘格菘介绍,成长投资部有8名基金经理,人才梯队完善,基于各位成员的能力圈和投资风格,确定了价值成长、稳健成长、积极成长、均衡成长、多策略成长、大中华成长等细分风格。从研究背景来看,涵盖消费、电子、计算机、医药、新能源等高成长行业,基本实现成长方向和行业的全覆盖。
例如,广发高端制造基金经理郑澄然是新生代基金经理中的优秀代表。2015年,他进入广发基金担任制造业研究员,在新能源产业具有较深的研究积累。他的方法是从中观维度出发,把握供需拐点的机会。今年二季度,光伏供给迅速出清,海内外光伏的需求被激发。彼时,作为研究员的郑澄然,敏锐地捕捉到行业拐点的变化,帮助成长投资部把握住了光伏行情。
85后基金经理费逸则是中生代基金经理的优秀代表。他具有10年从业经验,先后研究煤炭、钢铁、造纸、轻工等周期行业以及计算等TMT板块。他定位于稳健成长,专注在有长期逻辑的制造升级和消费升级赛道中挑选优质的公司,通过均衡配置来实现较为稳健的长期回报。
秉承以价值投资的方法投成长,广发基金成长投资部在过去两年较好地把握了科技、医药、消费、先进制造等细分赛道的机会,并取得了出色的业绩。Wind统计显示,截至11月30日,郑澄然参与管理的广发高端制造,近两年回报为254.57%;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双擎升级、广发创新升级,近两年回报分别达到225.32%、215.57%;刘格菘和郑澄然联合管理的广发鑫享,同期回报也达到189.60%。
对于这份成绩单,刘格菘很谦虚:“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我们要把五年、十年的业绩做好,为投资人获取更好的长期回报。”他强调,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会有很多成长性的板块冒出来。一方面,基金经理要动态把握市场风格的变化及其背后反映的产业趋势;另一方面,基金经理要敢于突破自己、挑战自己,通过不断拓展行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适应市场的变化。
费逸也认为,投资成长股要不带偏见、成见,不能让思维固化,积极拥抱新生事物。一个新事物刚出现时,往往是不完美的、是充满矛盾的,不能因此就不研究,否则他日一定会“高攀不起”,新能源车就是典型的例子。
中国科技投资的大趋势刚起步
站在2020年末展望来年行情,刘格菘表示,中长期来看,2020年是权益投资新趋势的元年,短期的波动不必太担心;作为投资者,要调整好心态,挖掘好资产不容易,要更多地关注中长期的回报。
刘格菘预计,2021年A股依然是结构性行情,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龙头公司逐步从行业脱颖而出,海外复苏预期较强,但通胀依然比较平缓,因此,系统性风险短期还看不到。短期可见的风险在于经过两年的权益大爆发之后,好资产的涨幅较大,估值需要时间去消化。
具体到投资机会,刘格菘看好的是高端制造。他认为,制造业的供给在中国,需求在全世界,在海外经济复苏的预期下,需求有望得到恢复,国内的制造业会享受到红利。以光伏为例,今年以来,行业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供给格局出现优化,产业链大部分产能集中在国内,未来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作为市场上科技成长投资的旗手之一,刘格菘也继续看好科技股的长期投资机会。他表示,在外部贸易摩擦过程中,中国科技龙头公司会寻求中长期的供应链安全,有很多原来不被国内科技巨头看上的国内公司会进入到科技巨头的视线。经过近一两年的产品验证之后,科技巨头发现这些公司的产品力并不差,因而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科技公司尤其半导体公司开始享受国产替代的红利。
刘格菘认为,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在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在疫情下海外因为产能关停,国内的制造业公司纷纷走向世界,未来立足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国产替代的大趋势远远没有结束。
郑澄然表示,2021年看好两条主线:一个是经济复苏带来的相关机会,二是明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年,符合战略转型方向的科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端制造等值得关注。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