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
近日,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调节外汇资产负债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并称,金融机构应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调整针对金融机构,不涉及企业部分。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根据市场变动情况,将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有助于金融机构做好外币资产负债管理,降低外汇敞口的风险,也通过这一政策调整,延缓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
今年3月12日,央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将提高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有利于境内机构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温彬称。
彼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处于7左右的水平。此后,中国率先控制了疫情,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受到经济基本面的支撑,境外长期资金有序增持人民币资产,人民币汇率在市场供求推动下有所升值。截至11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和收盘价较5月底分别上涨8.4%和8.5%,较去年底分别上涨6.0%和5.8%。
从跨境融资政策看,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7〕9号),提高了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杠杆率,进一步便利了境内机构跨境融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外债余额增长。
其中,跨境融资是指境内机构从非居民融入本、外币资金的行为。全口径指在跨境融资层面上统一了本外币、中外资主体、短期与中长期管理。央行对27家银行类金融机构跨境融资进行宏观审慎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企业(不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和除27家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跨境融资业务按属地原则进行管理,并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全口径跨境融资统计监测。
业内认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意味着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敞口空间提升,也会相应增加我国整体外债规模,反之亦然。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6月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21324亿美元,较2019年末增长751亿美元,增幅为3.7%;截至2020年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785亿美元,较10月末上升505亿美元,升幅为1.61%。11月,我国外汇市场运行稳健,市场预期保持稳定,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预期未来我国外汇市场将呈现基本稳定、双向波动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