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央行正式宣布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到2021年底,让仍有大量非标等资产来不及处置的银行暂舒一口气。近期有消息称,如果超过2021年底尚未处置完,还可以再推迟至更晚。第一财经记者也从多位国有大行、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下称“理财子”)人士处获悉,目前主要是用“一行一策”的方法,使得一些无法在2021年到期的非标资产平稳过渡,期限延长至2025年。但部分城商行人士表示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不过,即便是推迟,也并不是走回头路,新产品仍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推进。
银行过渡非标压力缓解
早在今年年初,各大理财子都在发力增发新产品,一方面是为了做大规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那些难以做到净值化、缺乏流动性的老产品接过来。
"我们开始和一些持有老产品的客户沟通,希望能够将老产品过渡到新发的产品,部分可能会出现收益率下降的情况,这涉及到大量的沟通问题。"管理资金规模近百亿元的某国有大行理财子投资经理当时对记者表示。
“就目前情况来说,如果2021年过渡不完的,都可以推迟到2025年,至少大行和股份行都可以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另一股份行理财子业务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难过渡的产品主要是非标资产,尤其是期限较长、流动性差的部分,例如产业基金、PPP(公私合营)项目等。此外,虽然永续债属于标准化资产,但因为量大、流动性差、价格不高,导致市场承接意愿较差,因此部分需要银行内部自行消化。
目前,据记者了解,理财子发行新产品去接旧资产的压力有所缓解。“近期,总行似乎并不像之前那么急着找理财子发新产品来接旧资产了 ,例如之前要接老产品里的永续债,现在可能不那么急了。总行仍存在过渡不完的非标资产,尤其是2018年银行都投了不少和棚改等相关的长期非标。” 另一大行理财子投资经理对记者称。
今年3月,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对于存量理财资产,采用三种方式进行安排:一是理财子陆续发行符合新规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进行对接。例如,交行去年12月将21只存量产品(规模约1000亿元),通过变更管理人的方式移植到交银理财,对应的存量资产也进行了移植;二是安排表内资金承接,无法承接的推进标准化改造后通过交银理财发行理财产品对接;三是对违约债券、不良非标资产、部分未上市股权、另类投资等资产“一事一议”专项处置。他当时提及,需要延期的资产规模大约1000亿元,主要是PPP、非标为底层资产的理财产品等。
事实上,1000亿元在同业里并非大数目。另一家国有大行资管部负责人当时对记者表示,他所在银行的老产品超过1万亿元,其中不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非标类产品大约占五分之一,还有产业基金、永续债、优先股、同业资产等,如果以2020年划一道线,那么未能及时处置完的资产大约还有3000亿-4000亿元左右。
工银理财董事长顾建纲在8月时也提及,银行理财存量资产中,不仅是非标,标准化资产的处置安排更要引起监管的重视,全行业存量资产中大概有15万亿元的债,建议对以持有到期为目的的债券成本法估值规则,包括非标转标等部分监管细则,给予灵活的处置和安排,更好地打通银行理财服务实体经济的高效路径。
资管新规“开弓没有回头路”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资管行业倒退回原状,资管新规“开弓没有回头路”,这已是行业共识。
“新产品还是完全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非标资产要求做到期限匹配。不过之前总行老产品里的一些永续债等,预计还是会部分分摊到新产品并逐步过渡。”上述大行投资经理表示。
“绝对不是重回老路,现在理财子的发力重点落在固收+,同时也要发力多元资产业务。”上述股份行理财子人士对记者称。
金稳委办公室秘书局局长陶玲今年8月时就提及,过渡期总要过去,行业总要归于常态,资管行业的未来,取决于继续深化资管行业改革的决心和行动。
陶玲当时说,在整改过程中发现,新产品发行续接老资产的能力有限,存量非标资产规模较大,面临处置困难。当前,疫情加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金融机构落实资管新规面临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重约束,为此,经过反复研究和测算,延长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延长过渡期并不是改变资管新规的原则和标准,而是,降低金融机构整改压力,减轻对金融市场冲击,稳定实体经济融资,避免存量资产集中处置造成信用过快收缩。在执行上,要求金融机构承担主体责任,监管部门逐季监测实施。对少数过渡期结束时仍未整改完成的金融机构进行个案处理,避免刚性整改“一刀切”的不利影响。
理财子要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挑战并不小。除了投研能力、人员招聘方面,作为独立法人,很多基本的责任需要理财子自负,例如做反洗钱和消费者保护的工作。在过去,银行理财主要落在银行资管部,消费者保护则是由零售部门来做,反洗钱由法律合规部负责,因此这些短板必须要补上,这是主体责任意识。兴银理财总裁顾卫平此前称,理财子除了建立自己的投研体系以外,还要建立市场化的机制,这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去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