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其中更是包括我们的科学家们。陈薇,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既是其中一员,更是获得了“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的陈薇,后又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06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新冠疫苗,是陈薇继埃博拉疫苗之后的又一成功案例。
2020年1月26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的第四天,陈薇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围绕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课题,迅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与军地有关单位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在武汉,陈薇率领团队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争分夺秒开展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陈薇领衔的新冠疫苗研制团队,也被视为疫苗研发的“种子选手”。
这个“种子选手”更是代表了中国,在全球第一个率先进入了临床试验。
3月16日,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4月12日,该疫苗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成为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而首个重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试验结果在柳叶刀发布。 8月11日,该疫苗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目前,三期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
陈薇的朋友评价她:“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只要她一钻进实验室,啥时候出来都不知道。”而陈薇说:“穿上了这身军装,这一切就都是我该做的。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这个胜利,对陈薇来说,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连续两次使用人腺病毒载体进行开发人类疫苗,成功的例子,在陈薇身上发生了两次。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那时国内没有埃博拉病例,陈薇也毅然决然地选择挺身而出,率队赴非。她说:“埃博拉离中国,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同年12月,陈薇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该疫苗也是首个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此次重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成果,再次告知世界,人腺病毒载体是有可能成功研制成人用疫苗的。而在这之前,人腺病毒载体的疫苗研发历史,却无一例成功,陈薇改变了历史,成功驾驭了人腺病毒载体研发人用疫苗技术平台。
人腺病毒5载体疫苗(human adenovirus 5 vector vaccine)技术是由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发明的专利技术。该项技术最早用于生产动物狂犬病口服疫苗,即将疫苗放在动物食品诱饵上用飞机播撒于野外,供动物食用预防动物狂犬病,从而间接预防了人被动物咬伤后的狂犬病。
此项人腺病毒5载体(Vector,运送病毒成分到人的免疫细胞)技术与牛津大学的黑猩猩腺病毒26载体技术类似,但性质完全不同。人腺病毒5对人感染普遍,可以引起人的轻微感冒,成年人中大约有70%已经自然感染过,因此这部分人普遍存在对人腺病毒5的抗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往对艾滋病疫苗的研究指出,带有人腺病毒5 抗体的人(预存抗体)注射这个载体技术生产的疫苗免疫效果很差,还有严重副反应。而黑猩猩腺病毒26除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部分国家有感染外,其他国家极少有黑猩猩腺病毒感染人类,人体没有预存抗体。
1980年代该项人腺病毒5载体技术曾经用于治疗基因缺陷的儿童,即将修饰过的优质基因注射给儿童替换有缺陷的基因。 因为这个技术需要大量的人腺病毒5载体注射到人体,可以引起强烈的细胞免疫(也叫T细胞免疫,而一般疫苗是注射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即B细胞免疫)。T细胞免疫可以产生人体的炎症反应,引起发烧惊厥等严重反应。
199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詹姆斯·威尔逊实验室(James Wilsons lab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用此疗法曾经造成一名青年注射后死亡的严重事件,因此停止用于基因治疗。
而后,从事艾滋病疫苗研究的学者认为此疗法可能有用于艾滋病疫苗的新机遇,理由是艾滋病毒疫苗诱发的人体抗体(B细胞免疫) 不能对抗预防艾滋病毒感染,那么这个人腺病毒5载体技术可以刺激T细胞免疫形成,理论上应该可以预防艾滋病毒,因为艾滋病毒进入人体T免疫细胞。于是科学家们开始将之用于艾滋病、疟疾、结核病等疫苗的研究。其中最为令人关注的是2007年默克公司(Merck & Co.)的疫苗的两个临床试验停止,因为临床研究清楚表明疫苗没有保护作用,而更为糟糕的是接种疫苗组由于人体有预存人腺病毒5抗体而加重艾滋病毒感染风险。
美国NIH也曾经用此技术开发艾滋病疫苗,但发现不能预防艾滋病毒感染。
由于上述基因治疗和疫苗研究遭遇的惨痛失败,国际上用此人腺病毒5载体技术开发疫苗的努力销声匿迹了。2013年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公司将此技术从加拿大NRC以非独家技术转让协议引进公司,进行埃博拉疫苗的开发,并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
中国成功了,使用这个平台,不仅成功研发了埃博拉疫苗,新冠疫苗也正走在成功路上。在陈薇团队率先发表的一期临床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到,结果是积极的:大部分受试者中诱导产生了快速的T细胞应答,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这种应答更强,并在接种疫苗后第14天达到峰值;接种疫苗后第28天,大多数受试者出现了T细胞应答阳性或可检测到针对SARS-CoV-2的中和抗体(低剂量组28/36,78%;中等剂量组33/36,92%;高剂量组36/36,100%)。
“研发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并不一定表明该疫苗能完全保护人类免受SARS-CoV-2(新冠病毒)的感染。这些结果为新冠疫苗研发提供了积极前景,但距离该疫苗上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陈薇院士说。
同时,论文通讯作者之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教授说:“我们的研究发现,Ad5(5型腺病毒)预存免疫力可能会减缓对SARS-CoV-2的快速免疫应答,并降低应答的峰值。此外,高水平的Ad5预存免疫力也可能会对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持久性产生负面影响。”
9月7日,陈薇表示,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完全覆盖。从目前来看,年产3亿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他们正在努力扩大产能。“几十年积累的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陈薇说。